gigagas:造詞大師 Paradigm 又一新概念,會引領新敘事出現嗎?

新手5/5/2024, 2:16:35 PM
文章討論了Paradigm公司提出的新概念“gigagas”,這是一個衡量區塊鏈性能的新指標,指的是“每秒能消耗的Gas”(Gas Per Second, GPS)。 Paradigm認爲,相較於傳統的TPS(每秒交易數),GPS能更精確反映網路的處理能力與效率。爲了實現每秒處理1 gigagas的目標,Paradigm開發了Reth,一個以太坊的執行客戶端,並透過垂直擴展和水平擴展來提升效能。文章指出,盡管效能提升是重要的,但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成長同樣關鍵。

質疑敘事,理解敘事,成爲敘事,是加密炒作中經典的三步走。

但一個敘事的產生,往往最初源自於某個高大上的詞語,比如意圖、模塊化、並行化… 聽起來簡短有力,讓人似懂非懂—- 要的就是這種性感的技術觀感。

但如果你要問這些詞語源於何處,頂尖 VC Paradigm 必須配得上一個”造詞大師”的至高頭銜。

去年 7月,Paradigm 介紹自己關注的十大趨勢,其中首次提到了以意圖爲中心(intent-centric)的概念。

於是意圖概念迅速流行起來,項目們紛紛往熱詞上靠,“讓用戶體驗變得更好”這個普通訴求僅用“意圖”二字即可包裝的如此美妙;基於意圖的XX協議也成爲了新項目們推特簡介的必備注腳。

近日,造詞大師 Paradigm 再次出手,其 CTO 發布了一篇名爲《Reth 通往每秒 1 GB 的道路,甚至超越》(直譯Reth 邁向每秒1 gigagas 之路)的文章,其中的關鍵詞,自然是“千兆”。

Giga 直譯過來爲常見的數量單位,即十億或千兆;而 gas 顯然是熟知的gas費。

但兩個詞一合體 —- 十億gas?

嗯,還是那種熟悉的簡短有力、言簡意賅、似懂非懂和不明覺厲的感覺。

從 TPS 到 GPS,造詞大師新標準

實際上,Paradigm 新提出的 gigagas,與區塊鏈的性能有關。

在固有思維下,我們說一個區塊鏈快不快,都在用 TPS(每秒能處理的交易 衡量,即每秒能夠處理的交易數。

但 Paradigm 的 CTO 認爲,“每秒能消耗的 Gas”(Gas Per Second, GPS)是一個更爲精確的衡量標準。這是因爲:

  1. 計算工作量的度量:Gas 是衡量執行操作(如交易或智能合約)所需計算工作量的單位,因此 GPS 能更準確地反映網路每秒可以處理的計算量。
  2. 容量和效率的體現:採用 GPS 作爲性能指標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區塊鏈的容量和效率,有助於評估系統成本。
  3. 抵御 DOS 攻擊:將性能指標標準化爲 GPS 可以更好地防範潛在的服務拒絕(Denial of Service, DOS)攻擊,這種攻擊可能會利用較不精確的度量進行利用。
  4. 跨鏈性能比較:使用 GPS 有助於比較不同的 EVM 兼容鏈的性能,因爲不同鏈可能在交易處理方面有不同的計算復雜性。

所以,用GPS 代替 TPS 衡量區塊鏈的性能會更好,並且 Paradigm 在文章中建議 EVM 社區都採用每秒 gas 量作爲標準指標,同時結合其他 gas 定價維度來創建一個綜合的性能標準。

如果按 Paradigim 的思路,用每秒能消耗的 gas 量來全面評估 EVM 網路性能,同時捕獲計算和存儲成本的話,那麼當前主流的L1和L2,GPS的排名應該是這樣的:

*深潮注:表中的數據 mg指的是 milligas,即“千分之一gas”。數值越大,表示區塊鏈網路每秒可以處理的計算量越大,即性能越好。根據表格數據,opBNB 是列出的所有網路中最高的。

這意味着相比於其他區塊鏈網路,文中 opBNB 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執行更多的計算,處理更多或者更復雜的交易和智能合約。不過,性能的評估還應考慮其他因素,如網路的安全性、去中心化程度以及費用結構等。

1 gigagas,VC 自己卷基建

不過,Paradigm 想做的,遠不止上表的數字,而是將 GPS 做到 1 gigagas, 即區塊鏈每秒可以消耗10億單位的gas。

早年 Paradigm 就在着手用 Rust 開發 Reth,一個以太坊的執行客戶端。

Reth 的目標是優化執行性能,提高每秒可以處理的“gas”單位數量,從而增強整個以太坊網路的性能。

從文章公開數據來看, Reth 已經能達到每秒100-200MB gas(包括發送方恢復,執行交易和計算各區塊的trie);所以,要實現每秒1 Gigagas 的目標,需要再擴展10 倍。

Paradigm 給出的辦法是,對自己研發的 Reth 做垂直擴展和水平擴展。

至於擴展具體怎麼做,由於這一部分過於技術,並不適合普通讀者,在此我們做了簡化處理,以快速了解事情的大概。

所謂垂直擴展,就像是給一臺機器換上更強大的引擎或增加更多的內存,使它能夠承載更多的工作量。主要目的是提升原有單個服務器或節點的處理能力。

Paradigm 能想到的具體方法有:

  • JIT / AOT EVM:通過即時編譯(JIT)或提前編譯(AOT)EVM,減少了EVM解釋器的開銷,從而加快了單線程交易處理的速度。據稱可以將執行時間減半。
  • 並行 EVM:利用多核處理器執行EVM,可以同時執行更多交易。這是因爲歷史上高達80%的EVM交易沒有相互衝突的依賴關係,可以並行執行。
  • 並行、流水線、修改後的狀態根:減少了計算狀態根時的開銷。狀態根計算佔了出塊時間的大頭,超過75%,所以這一點的優化是顯著提高效率的關鍵步驟。

而水平擴展,相當於是給系統增加更多的處理單元,就像在一個大型工廠中增加更多的生產線。通過增加更多的處理單元來分擔工作負載,達到在不增加單個節點壓力的情況下擴展系統的整體能力。

Paradigm 能想到的具體方法有:

  • 多重匯總 Reth:減少了運行多個 rollup 時的操作開銷,意味着在同一進程中可以啓動多個 rollup,從而將運行成千上萬個 rollup 的運營成本降至最低。
  • 雲原生 Reth:通過將任務分散到多臺機器上,擴展了容量。這類似於雲計算架構,允許系統按需自動擴展,使用雲對象存儲來持久化數據

看不懂這些其實也沒關係,我們只需要了解,這件事的本質是:

Paradigm 自己開發了個以太坊客戶端,自己提出了一個衡量EVM性能的新標準,並想通過各種辦法把這個新標準(GPS)提升到 1 gigagas。

VC 帶頭卷基建、堆性能,最終實現比現有以太坊及其他EVM公鏈快得多的執行效率,使得單位時間內區塊鏈能夠消耗的gas更多,執行的任務更多,爲鏈本身能夠承載大規模應用鋪路。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Paradigm 既投錢讓別人做L1/L2,自己也下場投資源搞性能開發,多方下注,讓基建變得更好。

造詞永不停止,獲客從未開始

顯然,gigagas 是個更爲硬核的概念,遠不如意圖那樣誰都能摻一腳。

或許日後各條 L1/L2 會彰顯自己的性能能達到 1 gigagas 甚至更多;但應用層項目可能與這個詞並不直接相關。

不過在敘事缺乏的當下,多一個概念,也多了一份搶奪注意力的可能。

潘老師也敏銳的指出,加密造詞需要易於朗讀、易於理解且有原創性。從這個角度來看,gigagas 幾個條件都滿足,確實能讓人看上去覺得新奇。

只不過,現在已經有了這麼多L1/L2, 有了這麼多關於性能的新故事和新概念,你追我趕、此起彼伏之後,拿得出手的應用在哪裏?

還是說只要基建夠給力,應用遲早會跑出來的,所以大家應該先卷基建?

在筆者看來,gigagas的重要性,或許不如 gigauser(十億用戶)。或許性能是實現用戶規模的前提條件,但性能未必一定能帶來用戶。

加密產品實打實的體驗提升和用戶流入,仍然任重道遠。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深潮 TechFlow],著作權歸屬原作者[深潮 TechFlow],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系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復制、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gigagas:造詞大師 Paradigm 又一新概念,會引領新敘事出現嗎?

新手5/5/2024, 2:16:35 PM
文章討論了Paradigm公司提出的新概念“gigagas”,這是一個衡量區塊鏈性能的新指標,指的是“每秒能消耗的Gas”(Gas Per Second, GPS)。 Paradigm認爲,相較於傳統的TPS(每秒交易數),GPS能更精確反映網路的處理能力與效率。爲了實現每秒處理1 gigagas的目標,Paradigm開發了Reth,一個以太坊的執行客戶端,並透過垂直擴展和水平擴展來提升效能。文章指出,盡管效能提升是重要的,但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成長同樣關鍵。

質疑敘事,理解敘事,成爲敘事,是加密炒作中經典的三步走。

但一個敘事的產生,往往最初源自於某個高大上的詞語,比如意圖、模塊化、並行化… 聽起來簡短有力,讓人似懂非懂—- 要的就是這種性感的技術觀感。

但如果你要問這些詞語源於何處,頂尖 VC Paradigm 必須配得上一個”造詞大師”的至高頭銜。

去年 7月,Paradigm 介紹自己關注的十大趨勢,其中首次提到了以意圖爲中心(intent-centric)的概念。

於是意圖概念迅速流行起來,項目們紛紛往熱詞上靠,“讓用戶體驗變得更好”這個普通訴求僅用“意圖”二字即可包裝的如此美妙;基於意圖的XX協議也成爲了新項目們推特簡介的必備注腳。

近日,造詞大師 Paradigm 再次出手,其 CTO 發布了一篇名爲《Reth 通往每秒 1 GB 的道路,甚至超越》(直譯Reth 邁向每秒1 gigagas 之路)的文章,其中的關鍵詞,自然是“千兆”。

Giga 直譯過來爲常見的數量單位,即十億或千兆;而 gas 顯然是熟知的gas費。

但兩個詞一合體 —- 十億gas?

嗯,還是那種熟悉的簡短有力、言簡意賅、似懂非懂和不明覺厲的感覺。

從 TPS 到 GPS,造詞大師新標準

實際上,Paradigm 新提出的 gigagas,與區塊鏈的性能有關。

在固有思維下,我們說一個區塊鏈快不快,都在用 TPS(每秒能處理的交易 衡量,即每秒能夠處理的交易數。

但 Paradigm 的 CTO 認爲,“每秒能消耗的 Gas”(Gas Per Second, GPS)是一個更爲精確的衡量標準。這是因爲:

  1. 計算工作量的度量:Gas 是衡量執行操作(如交易或智能合約)所需計算工作量的單位,因此 GPS 能更準確地反映網路每秒可以處理的計算量。
  2. 容量和效率的體現:採用 GPS 作爲性能指標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區塊鏈的容量和效率,有助於評估系統成本。
  3. 抵御 DOS 攻擊:將性能指標標準化爲 GPS 可以更好地防範潛在的服務拒絕(Denial of Service, DOS)攻擊,這種攻擊可能會利用較不精確的度量進行利用。
  4. 跨鏈性能比較:使用 GPS 有助於比較不同的 EVM 兼容鏈的性能,因爲不同鏈可能在交易處理方面有不同的計算復雜性。

所以,用GPS 代替 TPS 衡量區塊鏈的性能會更好,並且 Paradigm 在文章中建議 EVM 社區都採用每秒 gas 量作爲標準指標,同時結合其他 gas 定價維度來創建一個綜合的性能標準。

如果按 Paradigim 的思路,用每秒能消耗的 gas 量來全面評估 EVM 網路性能,同時捕獲計算和存儲成本的話,那麼當前主流的L1和L2,GPS的排名應該是這樣的:

*深潮注:表中的數據 mg指的是 milligas,即“千分之一gas”。數值越大,表示區塊鏈網路每秒可以處理的計算量越大,即性能越好。根據表格數據,opBNB 是列出的所有網路中最高的。

這意味着相比於其他區塊鏈網路,文中 opBNB 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執行更多的計算,處理更多或者更復雜的交易和智能合約。不過,性能的評估還應考慮其他因素,如網路的安全性、去中心化程度以及費用結構等。

1 gigagas,VC 自己卷基建

不過,Paradigm 想做的,遠不止上表的數字,而是將 GPS 做到 1 gigagas, 即區塊鏈每秒可以消耗10億單位的gas。

早年 Paradigm 就在着手用 Rust 開發 Reth,一個以太坊的執行客戶端。

Reth 的目標是優化執行性能,提高每秒可以處理的“gas”單位數量,從而增強整個以太坊網路的性能。

從文章公開數據來看, Reth 已經能達到每秒100-200MB gas(包括發送方恢復,執行交易和計算各區塊的trie);所以,要實現每秒1 Gigagas 的目標,需要再擴展10 倍。

Paradigm 給出的辦法是,對自己研發的 Reth 做垂直擴展和水平擴展。

至於擴展具體怎麼做,由於這一部分過於技術,並不適合普通讀者,在此我們做了簡化處理,以快速了解事情的大概。

所謂垂直擴展,就像是給一臺機器換上更強大的引擎或增加更多的內存,使它能夠承載更多的工作量。主要目的是提升原有單個服務器或節點的處理能力。

Paradigm 能想到的具體方法有:

  • JIT / AOT EVM:通過即時編譯(JIT)或提前編譯(AOT)EVM,減少了EVM解釋器的開銷,從而加快了單線程交易處理的速度。據稱可以將執行時間減半。
  • 並行 EVM:利用多核處理器執行EVM,可以同時執行更多交易。這是因爲歷史上高達80%的EVM交易沒有相互衝突的依賴關係,可以並行執行。
  • 並行、流水線、修改後的狀態根:減少了計算狀態根時的開銷。狀態根計算佔了出塊時間的大頭,超過75%,所以這一點的優化是顯著提高效率的關鍵步驟。

而水平擴展,相當於是給系統增加更多的處理單元,就像在一個大型工廠中增加更多的生產線。通過增加更多的處理單元來分擔工作負載,達到在不增加單個節點壓力的情況下擴展系統的整體能力。

Paradigm 能想到的具體方法有:

  • 多重匯總 Reth:減少了運行多個 rollup 時的操作開銷,意味着在同一進程中可以啓動多個 rollup,從而將運行成千上萬個 rollup 的運營成本降至最低。
  • 雲原生 Reth:通過將任務分散到多臺機器上,擴展了容量。這類似於雲計算架構,允許系統按需自動擴展,使用雲對象存儲來持久化數據

看不懂這些其實也沒關係,我們只需要了解,這件事的本質是:

Paradigm 自己開發了個以太坊客戶端,自己提出了一個衡量EVM性能的新標準,並想通過各種辦法把這個新標準(GPS)提升到 1 gigagas。

VC 帶頭卷基建、堆性能,最終實現比現有以太坊及其他EVM公鏈快得多的執行效率,使得單位時間內區塊鏈能夠消耗的gas更多,執行的任務更多,爲鏈本身能夠承載大規模應用鋪路。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Paradigm 既投錢讓別人做L1/L2,自己也下場投資源搞性能開發,多方下注,讓基建變得更好。

造詞永不停止,獲客從未開始

顯然,gigagas 是個更爲硬核的概念,遠不如意圖那樣誰都能摻一腳。

或許日後各條 L1/L2 會彰顯自己的性能能達到 1 gigagas 甚至更多;但應用層項目可能與這個詞並不直接相關。

不過在敘事缺乏的當下,多一個概念,也多了一份搶奪注意力的可能。

潘老師也敏銳的指出,加密造詞需要易於朗讀、易於理解且有原創性。從這個角度來看,gigagas 幾個條件都滿足,確實能讓人看上去覺得新奇。

只不過,現在已經有了這麼多L1/L2, 有了這麼多關於性能的新故事和新概念,你追我趕、此起彼伏之後,拿得出手的應用在哪裏?

還是說只要基建夠給力,應用遲早會跑出來的,所以大家應該先卷基建?

在筆者看來,gigagas的重要性,或許不如 gigauser(十億用戶)。或許性能是實現用戶規模的前提條件,但性能未必一定能帶來用戶。

加密產品實打實的體驗提升和用戶流入,仍然任重道遠。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深潮 TechFlow],著作權歸屬原作者[深潮 TechFlow],如對轉載有異議,請聯系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根據相關流程盡速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文章其他語言版本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況下不得復制、傳播或抄襲經翻譯文章。
即刻開始交易
註冊並交易即可獲得
$100
和價值
$5500
理財體驗金獎勵!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Thailand,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