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行業是否進入了一個“合規的新時代”?我們是否正在追求錯誤的“大規模普及”?

中級12/2/2024, 4:40:54 AM
看著 Web3 產業,每天都在喊出「大規模採用」的口號,現實卻是對梗圖幣的迷戀,沉迷於短期關注經濟。這種鮮明的對比引發了一個問題:傳統金融機構積極努力擴大區塊鏈技術的應用,Web3 產業是否也應重新考慮其發展方向?

最近,乙太坊FUD引發了整個行業的激烈討論。幾周前,一個名為“乙太坊發生了什麼”的三小時Twitter空間彙集了包括我在內的各種聲音,並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觀點。主題範圍從乙太坊和第 2 層解決方案之間的相互作用到意識形態、組織結構和歷史教訓的考慮。這次全面的討論揭示了乙太坊和更廣泛的行業目前面臨的挑戰,突出了社區對乙太坊的深切關注和關鍵期望。在空間期間,我醞釀了一些想法,但猶豫要不要說出來。知道我的觀點與主流 Web3 原生的觀點大不相同,鑒於行業中的有毒環境,我擔心反彈。結果,我自始至終都保持沉默。然而,我後來決定分享我的想法,希望為乙太坊和行業面臨的挑戰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重點關注應用層——這是一個經常討論但很少從這個角度分析的話題。雖然我的觀點可能與主流不一致,但我堅信,只有通過理性和誠實的討論,我們才能推動行業走向更健康的道路。對於那些喜歡簡明閱讀的人,我準備了一篇人工智慧生成的文章摘要。

背景

在深入探討我的觀點之前,讓我先分享一些關於我目前工作的背景。你們中的許多人可能已經注意到,過去一年我在行業上的產出和評論顯著減少。
這種轉變主要是因為在過去一年中,作為新加坡金融科技初創企業Ample FinTech的創始成員,我深度參與了與三個國家的央行合作項目,重點是代幣化和跨境支付。這種經驗擴展了我的思維過程,使我的關注焦點超出了Web3生態系統,包括全球央行和傳統金融機構的戰略舉措。
在此期間,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研究區塊鏈和代幣化研究報告以及傳統金融機構發表的論文,以了解他們正在進行的項目。同時,我通過Twitter和與同行的討論保持與Web3空間的聯繫,追踪行業的發展。通過觀察Web3生態系統和傳統金融體系,我建立了更全面的理解框架,為我提供了對行業未來軌跡的新鮮視角。

分裂的平行世界

這種雙重視角,同時沉浸於兩個不同的世界,使得兩個領域之間的氛圍和發展路徑的分歧變得越來越明顯。在Web3世界中,反覆出現的抱怨是不斷出現新的技術基礎設施、概念和術語。這些發展往往是有意增加複雜性和理解障礙,主要是為了吸引像Vitalik這樣的人物,或者支持與交易相關的企業。在TGE(代幣生成事件)之後,許多項目變成了“鬼城”,對現實世界的效用幾乎不予關注。
最近,討論已經轉向對Vitalik和以太坊基金會的懷疑。越來越多的聲音表達了對Vitalik和基金會過度專注於“技術哲學”和“理想主義追求”,深入技術細節,卻對解決用戶需求或探索商業化顯示出很少的興趣。這一趨勢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
最近在一次太空討論中,Myan 先生(@myanTokenGeek) 指出,从互联网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与最终用户和市场脱节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以太坊继续沿着“技术至上”的轨迹发展,这些担忧并非没有根据。
超越加密領域,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觀展開。傳統金融大國和政府正急劇轉變對 Web3 技術的立場。他們現在將區塊鏈和代幣化視為現有付款和金融系統的重要升級,積極探索轉型。這種轉變不僅是對新技術的認識,也是對 Web3 對已建立系統構成的破壞性威脅作出的回應。
2024年,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發生了:國際清算銀行(BIS),即“央行的央行”,正式引入了“Finternet”(金融互聯網)的概念。這一開創性的提議將代幣化和區塊鏈定位為人類金融和貨幣系統的下一代範式,引發了傳統金融界的關注浪潮。
這不僅僅是新概念的誕生,還是傳統金融行業對區塊鏈和代幣化的重要認可。其影響深遠,全球金融機構和中央銀行正在加快建立代幣化基礎設施、數字化資產和實施支付應用的努力。
BIS的這一重大舉措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多年來廣泛研究的結果。對BIS決策的深入探究顯示了其漸進的發展軌跡:早在2018年,該組織就開始系統地研究Web3技術,發表了數十篇高度專業的研究論文。
2019年,BIS通過成立BIS創新中心邁出了一個關鍵步驟,以系統地進行區塊鏈和代幣化實驗。這項嚴謹的研究和實驗最終使他們認識到一個重要的真理:區塊鏈和代幣化具有改變潛力,能夠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在BIS的實驗項目中,mBridge脫穎而出。mBridge於2019年由BIS香港創新中心與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銀行和阿聯酋中央銀行合作推出,是一個跨境CBDC支付橋樑。從技術上講,mBridge作為基於EVM的公共許可鏈運行,由參與的中央銀行作為節點來實現鏈上跨境CBDC結算。
然而,历史往往会发生戏剧性的转变。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动态中,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原本旨在提高跨境支付效率的mBridge项目意外成为金砖五国规避SWIFT国际制裁的重要工具。这一发展促使国际清算银行在这个阶段退出mBridge。最近,俄罗斯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金砖国际支付结算系统BRICS Pay,将技术推向地缘政治竞争的前沿。
BIS 的另一項重大倡議是 Agora 計畫,這是區塊鏈歷史上最大型的公私協作計畫。該計畫匯聚了前所未有的陣容,其中包括七家主要中央銀行(美聯儲、代表歐盟的法國銀行、日本銀行、韓國銀行、墨西哥銀行、瑞士國家銀行和英國銀行),以及包括 SWIFT、VISA、萬事達卡和匯豐銀行在內的超過 40 家全球金融巨頭。
這種廣泛的國際合作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利用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分類帳系統,同時保持當前的金融秩序,從而優化貨幣系統。這一舉措表明區塊鏈技術的勢不可擋。傳統金融力量已經從謹慎觀察轉向全面接受,積極推動其在現實場景中的應用。
相比之下,Web3 行業則不斷吟唱著大規模採用的口號,實際上更注重炒作模因幣並沉迷於短期關注經濟。這一鮮明對比不可避免地引發了這樣的問題:傳統金融機構正在採取切實步驟推動區塊鏈技術的大規模應用,那麼 Web3 行業是否應重新考慮其發展方向呢?

大规模采用:赌场还是应用?

在這種碎片化的發展趨勢中,我們必須問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什麼才是真正的大規模採用?”雖然這個詞在Web3行業中經常被討論,但人們對它的理解似乎存在顯著差異。
回顧過去幾年Web3領域中所謂的“熱門項目”,一個顯而易見的模式浮出水面:那些聲稱實現“大規模採用”的項目本質上是將投機遊戲偽裝成創新。無論是無盡的MEME幣,偽裝成GameFi的“P2E”模型(就像曾經流行的運動鞋項目),還是促進社會創新的SocialFi項目(例如http://Friend.tech), 在仔細檢查後,所有這些都只是精心包裝的“數字賭場”。雖然這些項目在短期內吸引了大量用戶,但它們並未真正解決用戶的真實需求和痛點。
如果允許更多的人參與投機交易來推高幣價被視為大規模採用,那麼這種“採用”僅僅是一種零和遊戲,其中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其不可持續性是顯而易見的。
我个人亲眼目睹了太多来自加密领域外的朋友在进入加密市场后失去了所有的钱,只有很少数人真正获利。这种现象在最近的数据中也得到了证实:一位链上数据分析师的研究表明,在加密市场上,只有极少数人真正获利,http://pump.fun在這個平台上,只有3%的用戶獲得了超過1000美元的利潤。這些冷冰冰的數字反映了加密貨幣交易利潤只是少數人的遊戲這個現實。
更令人擔憂的是,整個行業已成為黑客、釣魚和詐騙的滋生地,關於某些鯨魚因許可證釣魚而損失大量資金的消息經常出現在Twitter上。更不用說普通零售投資者,最新的FBI報告顯示,在2023年,美國公民因加密貨幣相關詐騙損失超過56億美元,其中60歲以上的受害者占總數的50%。許多普通投資者的利益在這個“黑暗森林”中得不到保護。
投機行為和黑客事件日益嚴重,惡化了行業環境,這讓我們反思:我們是否在追逐“大規模採用”的錯誤方向?在投機狂潮中,我們是否忽略了真正創造可持續價值的事情?
重要的是要澄清,我並不是在完全否認Web3的投機性質。畢竟,絕大多數參與者進入這個領域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投資回報,這種追求利潤的動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投機行為將繼續存在。然而,Web3不應該,也不能局限於成為一個全球賭場。它需要發展真正可持續且實際有價值的用例。

在這些領域中,支付和金融無疑是 Web3 技術具有最大實際應用潛力的領域。這已被傳統金融力量、政府部門和市場參與者所認可:我們看到傳統金融機構正在大規模探索各種創新應用,包括支付系統改革、現實世界資產 (RWA) 的代幣化、DeFi 與傳統金融的整合,以及新興的 PayFi 概念。這些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明確指出了當前市場最迫切的需求。
以我個人的觀點,以太坊或整個行業的核心問題可能不在於技術方向是否正確,而在於我們是否真正理解有價值的應用是什麼。當我們過於關注技術創新,但忽略市場需求,當我們熱衷於創建概念,但疏遠現實場景時,這真的是發展的正確方向嗎?
這個反思引起了更深層次的擔憂:如果這種發展繼續下去,是否有可能傳統金融系統或我們曾經想要顛覆的SWIFT網絡將成為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的主要驅動力?此外,是否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傳統金融力量和政府主導的公共許可區塊鏈系統主導大多數現實應用場景,而公共區塊鏈可能被邊緣化成一個專門的“投機操場”?

雖然Web3行業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像Solana這樣的以太坊“挑戰者”上,但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傳統金融力量已經發出警告,要進入這個領域。鑑於這種戲劇性的轉變,對於以太坊或整個行業,我們必須考慮的不僅僅是我們目前的發展戰略,還有如何定位自己並定義我們的價值主張,因為行業逐漸變得更加合規。這可能是行業面臨的真正考驗。
觀察了這些趨勢之後,我對實現行業真正健康可持續的大規模採用有以下一些想法:
優先考慮解決真正的問題: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應用程序,我們應該立足於現實需求,專注於解決實際痛點,比如全球許多人和小型企業仍然缺乏金融服務的問題,或者企業在使用區塊鏈時面臨的隱私問題。最終,技術創新的價值將體現在解決這些現實問題上。

下一步是降低進入門檻:技術的最終目標是為用戶服務,而不是創造障礙。目前,Web3世界中大量的術語和複雜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真正的采用。我們需要使技術更容易接觸,例如,通過使用鏈抽象技術來解決用戶體驗問題。
第三,創造持續價值:行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基於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不是過度依賴投機炒作。只有真正創造價值的項目才能在市場上長期生存,例如Web3支付、PayFi和RWA等。
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應用是生產力的主要驅動力。如果沒有實際應用作為基礎,無論有多少基礎設施進步或尖端技術,它們最終都只是空中的城堡。

Web3應用大規模採用的轉折點

回顧歷史,試圖將區塊鏈與現實世界整合的努力從未停止,但往往由於時機、監管限制或技術限制等因素而未能實現。然而,當前形勢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轉折點:技術基礎設施日益成熟,傳統金融機構積極 embracing 創新和探索 real-world 應用,各國監管框架不斷完善。這些跡象都表明,未來幾年很可能成為 Web3 應用實現大規模採用的關鍵轉折點。
在這個關鍵時刻,監管合規既是最大的挑戰,也是最有前景的機會。越來越多的信號表明,Web3行業正在從最初的「西部荒野時代」過渡到「合規新時代」。這種轉變不僅意味著更加規範的市場環境,也標誌著真正可持續發展的開始。
這種轉變的信號在多個層面上都是明顯的:

1. 監管框架變得更加全面

  • [ ] 香港推出全面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 (VASP) 監管制度。
  • [ ] 歐盟的MiCA規定正式生效。
  • [ ] 2024年美國FIT21法案在眾議院通過。
  • 日本修訂了《資金結算法》,為加密資產提供了明確的定義。

2.傳統金融機構的標準化參與

  • 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像BlackRock推出比特幣和以太坊ETF。
  • 傳統銀行開始為加密業務提供托管服務並推出代幣化銀行存款。
  • [ ]主要支付公司推出合規穩定幣。
  • 投資銀行設立數字資產交易部門。

3. 基礎設施的合規升級

  • [ ] 更多交易所積極申請合規牌照。
  • [ ] KYC/AML解决方案的广泛采用。
  • [ ] 合規穩定幣的崛起。
  • [ ] 在合規場景中應用的隱私計算技術。
  • [ ] 中央銀行級的區塊鏈項目(如CBDC橋接,例如mBridge、新加坡的全球第一層、BIS的Agarora項目等)。

4. Web3的監管壓力及項目的合規轉型

  • [ ] 最大的去中心化穩定幣項目MakerDAO轉型為Sky,迎接合規。
  • [ ] FBI對迷因幣市場製造商的釣魚行動执法。
  • [ ] DeFi項目開始引入KYC/AML機制。

在這個趨勢中,我們正在目睹:

  • [ ] 更多傳統金融機構通過收購或合作進入 Web3 領域。
  • 傳統金融大國通過比特幣ETF繼續控制比特幣價格的敘述。
  • [ ] 下一代合規Web3應用的迅速崛起。
  • 整個行業在監管壓力下逐漸建立秩序,一夜致富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 [ ] 穩定幣應用從投機轉向更實質的用途,如國際貿易。

毫無疑問,區塊鏈技術未來的戰場將聚焦於幾個關鍵領域:支付系統創新、現實世界資產(RWA)的代幣化、新興的PayFi概念以及DeFi和傳統金融(CeFi)的深度整合。這個現實帶來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命題:如果行業要在現實世界的應用中實現突破性發展,必須直接與監管機構和傳統金融機構接觸。這不是一條可選擇的路徑,而是發展的必要途徑。
現實情況是,監管一直處於行業生態系統的頂端。這不僅是客觀事實,也是加密行業過去十年發展中反复得到證實的原則。幾乎每一個行業的重大轉折點都與監管政策密切相關。
因此,我們需要認真考慮幾個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接受監管並尋求與現有金融系統的共生,還是應該堅持“去中心化”的理想,並繼續停留在監管灰色地帶?我們應該追求純粹像“賭場一樣”的大規模採用,重蹈過去十年來基於投機的道路,還是應該專注於創造真正可持續的價值,真正開啟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潛力?
目前,以太坊生态系統面臨著顯著的結構不平衡:一方面,不斷堆疊的基礎設施和無盡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相對滯後的應用生態系統。在這種對比中,以太坊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它必須應對像 Solana 這樣的新公鏈在性能和用戶體驗方面的強勁攻勢,另一方面,它還必須防範受傳統金融力量驅動的基於合規的公許可鏈在現實應用市場中的侵蝕。
以太坊面臨更大的挑戰,必須應對來自兩個方向的競爭:一方面,Solana等公鏈以其性能優勢在模因市場中佔據了更多市場份額和用戶注意力;另一方面,由傳統金融機構領導的公權許可鏈正在逐步擴展到支付和資產代幣化等關鍵應用領域,依靠其天然的合規優勢和龐大的用戶基礎,可能很快在這些關鍵領域取得先發優勢。
如何在這種雙重壓力下尋求突破——在保持技術創新的同時保持市場競爭力——是以太坊在尋求突破時必須直接面對的關鍵挑戰。
上述觀點代表我的個人觀點,旨在引發行業內更多建設性思考和討論。作為行業參與者,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推動Web3向更健康和更有價值的方向發展。
由於我的理解有限,我歡迎友好的討論,並共同探討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免責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鏡子]. 所有版權屬於原作者 [ bocaibocai.eth]. 如果您对此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系Gate 學習團隊會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構成投資建議。
  3. gate Learn 團隊將本文翻譯成其他語言。未經許可,禁止複製、分發或抄襲翻譯的文章,除非另有聲明。

Web3行業是否進入了一個“合規的新時代”?我們是否正在追求錯誤的“大規模普及”?

中級12/2/2024, 4:40:54 AM
看著 Web3 產業,每天都在喊出「大規模採用」的口號,現實卻是對梗圖幣的迷戀,沉迷於短期關注經濟。這種鮮明的對比引發了一個問題:傳統金融機構積極努力擴大區塊鏈技術的應用,Web3 產業是否也應重新考慮其發展方向?

最近,乙太坊FUD引發了整個行業的激烈討論。幾周前,一個名為“乙太坊發生了什麼”的三小時Twitter空間彙集了包括我在內的各種聲音,並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觀點。主題範圍從乙太坊和第 2 層解決方案之間的相互作用到意識形態、組織結構和歷史教訓的考慮。這次全面的討論揭示了乙太坊和更廣泛的行業目前面臨的挑戰,突出了社區對乙太坊的深切關注和關鍵期望。在空間期間,我醞釀了一些想法,但猶豫要不要說出來。知道我的觀點與主流 Web3 原生的觀點大不相同,鑒於行業中的有毒環境,我擔心反彈。結果,我自始至終都保持沉默。然而,我後來決定分享我的想法,希望為乙太坊和行業面臨的挑戰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重點關注應用層——這是一個經常討論但很少從這個角度分析的話題。雖然我的觀點可能與主流不一致,但我堅信,只有通過理性和誠實的討論,我們才能推動行業走向更健康的道路。對於那些喜歡簡明閱讀的人,我準備了一篇人工智慧生成的文章摘要。

背景

在深入探討我的觀點之前,讓我先分享一些關於我目前工作的背景。你們中的許多人可能已經注意到,過去一年我在行業上的產出和評論顯著減少。
這種轉變主要是因為在過去一年中,作為新加坡金融科技初創企業Ample FinTech的創始成員,我深度參與了與三個國家的央行合作項目,重點是代幣化和跨境支付。這種經驗擴展了我的思維過程,使我的關注焦點超出了Web3生態系統,包括全球央行和傳統金融機構的戰略舉措。
在此期間,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研究區塊鏈和代幣化研究報告以及傳統金融機構發表的論文,以了解他們正在進行的項目。同時,我通過Twitter和與同行的討論保持與Web3空間的聯繫,追踪行業的發展。通過觀察Web3生態系統和傳統金融體系,我建立了更全面的理解框架,為我提供了對行業未來軌跡的新鮮視角。

分裂的平行世界

這種雙重視角,同時沉浸於兩個不同的世界,使得兩個領域之間的氛圍和發展路徑的分歧變得越來越明顯。在Web3世界中,反覆出現的抱怨是不斷出現新的技術基礎設施、概念和術語。這些發展往往是有意增加複雜性和理解障礙,主要是為了吸引像Vitalik這樣的人物,或者支持與交易相關的企業。在TGE(代幣生成事件)之後,許多項目變成了“鬼城”,對現實世界的效用幾乎不予關注。
最近,討論已經轉向對Vitalik和以太坊基金會的懷疑。越來越多的聲音表達了對Vitalik和基金會過度專注於“技術哲學”和“理想主義追求”,深入技術細節,卻對解決用戶需求或探索商業化顯示出很少的興趣。這一趨勢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
最近在一次太空討論中,Myan 先生(@myanTokenGeek) 指出,从互联网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与最终用户和市场脱节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以太坊继续沿着“技术至上”的轨迹发展,这些担忧并非没有根据。
超越加密領域,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觀展開。傳統金融大國和政府正急劇轉變對 Web3 技術的立場。他們現在將區塊鏈和代幣化視為現有付款和金融系統的重要升級,積極探索轉型。這種轉變不僅是對新技術的認識,也是對 Web3 對已建立系統構成的破壞性威脅作出的回應。
2024年,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發生了:國際清算銀行(BIS),即“央行的央行”,正式引入了“Finternet”(金融互聯網)的概念。這一開創性的提議將代幣化和區塊鏈定位為人類金融和貨幣系統的下一代範式,引發了傳統金融界的關注浪潮。
這不僅僅是新概念的誕生,還是傳統金融行業對區塊鏈和代幣化的重要認可。其影響深遠,全球金融機構和中央銀行正在加快建立代幣化基礎設施、數字化資產和實施支付應用的努力。
BIS的這一重大舉措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多年來廣泛研究的結果。對BIS決策的深入探究顯示了其漸進的發展軌跡:早在2018年,該組織就開始系統地研究Web3技術,發表了數十篇高度專業的研究論文。
2019年,BIS通過成立BIS創新中心邁出了一個關鍵步驟,以系統地進行區塊鏈和代幣化實驗。這項嚴謹的研究和實驗最終使他們認識到一個重要的真理:區塊鏈和代幣化具有改變潛力,能夠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在BIS的實驗項目中,mBridge脫穎而出。mBridge於2019年由BIS香港創新中心與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銀行和阿聯酋中央銀行合作推出,是一個跨境CBDC支付橋樑。從技術上講,mBridge作為基於EVM的公共許可鏈運行,由參與的中央銀行作為節點來實現鏈上跨境CBDC結算。
然而,历史往往会发生戏剧性的转变。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动态中,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原本旨在提高跨境支付效率的mBridge项目意外成为金砖五国规避SWIFT国际制裁的重要工具。这一发展促使国际清算银行在这个阶段退出mBridge。最近,俄罗斯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金砖国际支付结算系统BRICS Pay,将技术推向地缘政治竞争的前沿。
BIS 的另一項重大倡議是 Agora 計畫,這是區塊鏈歷史上最大型的公私協作計畫。該計畫匯聚了前所未有的陣容,其中包括七家主要中央銀行(美聯儲、代表歐盟的法國銀行、日本銀行、韓國銀行、墨西哥銀行、瑞士國家銀行和英國銀行),以及包括 SWIFT、VISA、萬事達卡和匯豐銀行在內的超過 40 家全球金融巨頭。
這種廣泛的國際合作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利用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分類帳系統,同時保持當前的金融秩序,從而優化貨幣系統。這一舉措表明區塊鏈技術的勢不可擋。傳統金融力量已經從謹慎觀察轉向全面接受,積極推動其在現實場景中的應用。
相比之下,Web3 行業則不斷吟唱著大規模採用的口號,實際上更注重炒作模因幣並沉迷於短期關注經濟。這一鮮明對比不可避免地引發了這樣的問題:傳統金融機構正在採取切實步驟推動區塊鏈技術的大規模應用,那麼 Web3 行業是否應重新考慮其發展方向呢?

大规模采用:赌场还是应用?

在這種碎片化的發展趨勢中,我們必須問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什麼才是真正的大規模採用?”雖然這個詞在Web3行業中經常被討論,但人們對它的理解似乎存在顯著差異。
回顧過去幾年Web3領域中所謂的“熱門項目”,一個顯而易見的模式浮出水面:那些聲稱實現“大規模採用”的項目本質上是將投機遊戲偽裝成創新。無論是無盡的MEME幣,偽裝成GameFi的“P2E”模型(就像曾經流行的運動鞋項目),還是促進社會創新的SocialFi項目(例如http://Friend.tech), 在仔細檢查後,所有這些都只是精心包裝的“數字賭場”。雖然這些項目在短期內吸引了大量用戶,但它們並未真正解決用戶的真實需求和痛點。
如果允許更多的人參與投機交易來推高幣價被視為大規模採用,那麼這種“採用”僅僅是一種零和遊戲,其中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其不可持續性是顯而易見的。
我个人亲眼目睹了太多来自加密领域外的朋友在进入加密市场后失去了所有的钱,只有很少数人真正获利。这种现象在最近的数据中也得到了证实:一位链上数据分析师的研究表明,在加密市场上,只有极少数人真正获利,http://pump.fun在這個平台上,只有3%的用戶獲得了超過1000美元的利潤。這些冷冰冰的數字反映了加密貨幣交易利潤只是少數人的遊戲這個現實。
更令人擔憂的是,整個行業已成為黑客、釣魚和詐騙的滋生地,關於某些鯨魚因許可證釣魚而損失大量資金的消息經常出現在Twitter上。更不用說普通零售投資者,最新的FBI報告顯示,在2023年,美國公民因加密貨幣相關詐騙損失超過56億美元,其中60歲以上的受害者占總數的50%。許多普通投資者的利益在這個“黑暗森林”中得不到保護。
投機行為和黑客事件日益嚴重,惡化了行業環境,這讓我們反思:我們是否在追逐“大規模採用”的錯誤方向?在投機狂潮中,我們是否忽略了真正創造可持續價值的事情?
重要的是要澄清,我並不是在完全否認Web3的投機性質。畢竟,絕大多數參與者進入這個領域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投資回報,這種追求利潤的動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投機行為將繼續存在。然而,Web3不應該,也不能局限於成為一個全球賭場。它需要發展真正可持續且實際有價值的用例。

在這些領域中,支付和金融無疑是 Web3 技術具有最大實際應用潛力的領域。這已被傳統金融力量、政府部門和市場參與者所認可:我們看到傳統金融機構正在大規模探索各種創新應用,包括支付系統改革、現實世界資產 (RWA) 的代幣化、DeFi 與傳統金融的整合,以及新興的 PayFi 概念。這些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明確指出了當前市場最迫切的需求。
以我個人的觀點,以太坊或整個行業的核心問題可能不在於技術方向是否正確,而在於我們是否真正理解有價值的應用是什麼。當我們過於關注技術創新,但忽略市場需求,當我們熱衷於創建概念,但疏遠現實場景時,這真的是發展的正確方向嗎?
這個反思引起了更深層次的擔憂:如果這種發展繼續下去,是否有可能傳統金融系統或我們曾經想要顛覆的SWIFT網絡將成為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的主要驅動力?此外,是否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傳統金融力量和政府主導的公共許可區塊鏈系統主導大多數現實應用場景,而公共區塊鏈可能被邊緣化成一個專門的“投機操場”?

雖然Web3行業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像Solana這樣的以太坊“挑戰者”上,但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傳統金融力量已經發出警告,要進入這個領域。鑑於這種戲劇性的轉變,對於以太坊或整個行業,我們必須考慮的不僅僅是我們目前的發展戰略,還有如何定位自己並定義我們的價值主張,因為行業逐漸變得更加合規。這可能是行業面臨的真正考驗。
觀察了這些趨勢之後,我對實現行業真正健康可持續的大規模採用有以下一些想法:
優先考慮解決真正的問題: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應用程序,我們應該立足於現實需求,專注於解決實際痛點,比如全球許多人和小型企業仍然缺乏金融服務的問題,或者企業在使用區塊鏈時面臨的隱私問題。最終,技術創新的價值將體現在解決這些現實問題上。

下一步是降低進入門檻:技術的最終目標是為用戶服務,而不是創造障礙。目前,Web3世界中大量的術語和複雜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真正的采用。我們需要使技術更容易接觸,例如,通過使用鏈抽象技術來解決用戶體驗問題。
第三,創造持續價值:行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基於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不是過度依賴投機炒作。只有真正創造價值的項目才能在市場上長期生存,例如Web3支付、PayFi和RWA等。
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應用是生產力的主要驅動力。如果沒有實際應用作為基礎,無論有多少基礎設施進步或尖端技術,它們最終都只是空中的城堡。

Web3應用大規模採用的轉折點

回顧歷史,試圖將區塊鏈與現實世界整合的努力從未停止,但往往由於時機、監管限制或技術限制等因素而未能實現。然而,當前形勢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轉折點:技術基礎設施日益成熟,傳統金融機構積極 embracing 創新和探索 real-world 應用,各國監管框架不斷完善。這些跡象都表明,未來幾年很可能成為 Web3 應用實現大規模採用的關鍵轉折點。
在這個關鍵時刻,監管合規既是最大的挑戰,也是最有前景的機會。越來越多的信號表明,Web3行業正在從最初的「西部荒野時代」過渡到「合規新時代」。這種轉變不僅意味著更加規範的市場環境,也標誌著真正可持續發展的開始。
這種轉變的信號在多個層面上都是明顯的:

1. 監管框架變得更加全面

  • [ ] 香港推出全面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 (VASP) 監管制度。
  • [ ] 歐盟的MiCA規定正式生效。
  • [ ] 2024年美國FIT21法案在眾議院通過。
  • 日本修訂了《資金結算法》,為加密資產提供了明確的定義。

2.傳統金融機構的標準化參與

  • 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像BlackRock推出比特幣和以太坊ETF。
  • 傳統銀行開始為加密業務提供托管服務並推出代幣化銀行存款。
  • [ ]主要支付公司推出合規穩定幣。
  • 投資銀行設立數字資產交易部門。

3. 基礎設施的合規升級

  • [ ] 更多交易所積極申請合規牌照。
  • [ ] KYC/AML解决方案的广泛采用。
  • [ ] 合規穩定幣的崛起。
  • [ ] 在合規場景中應用的隱私計算技術。
  • [ ] 中央銀行級的區塊鏈項目(如CBDC橋接,例如mBridge、新加坡的全球第一層、BIS的Agarora項目等)。

4. Web3的監管壓力及項目的合規轉型

  • [ ] 最大的去中心化穩定幣項目MakerDAO轉型為Sky,迎接合規。
  • [ ] FBI對迷因幣市場製造商的釣魚行動执法。
  • [ ] DeFi項目開始引入KYC/AML機制。

在這個趨勢中,我們正在目睹:

  • [ ] 更多傳統金融機構通過收購或合作進入 Web3 領域。
  • 傳統金融大國通過比特幣ETF繼續控制比特幣價格的敘述。
  • [ ] 下一代合規Web3應用的迅速崛起。
  • 整個行業在監管壓力下逐漸建立秩序,一夜致富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 [ ] 穩定幣應用從投機轉向更實質的用途,如國際貿易。

毫無疑問,區塊鏈技術未來的戰場將聚焦於幾個關鍵領域:支付系統創新、現實世界資產(RWA)的代幣化、新興的PayFi概念以及DeFi和傳統金融(CeFi)的深度整合。這個現實帶來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命題:如果行業要在現實世界的應用中實現突破性發展,必須直接與監管機構和傳統金融機構接觸。這不是一條可選擇的路徑,而是發展的必要途徑。
現實情況是,監管一直處於行業生態系統的頂端。這不僅是客觀事實,也是加密行業過去十年發展中反复得到證實的原則。幾乎每一個行業的重大轉折點都與監管政策密切相關。
因此,我們需要認真考慮幾個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接受監管並尋求與現有金融系統的共生,還是應該堅持“去中心化”的理想,並繼續停留在監管灰色地帶?我們應該追求純粹像“賭場一樣”的大規模採用,重蹈過去十年來基於投機的道路,還是應該專注於創造真正可持續的價值,真正開啟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潛力?
目前,以太坊生态系統面臨著顯著的結構不平衡:一方面,不斷堆疊的基礎設施和無盡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相對滯後的應用生態系統。在這種對比中,以太坊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它必須應對像 Solana 這樣的新公鏈在性能和用戶體驗方面的強勁攻勢,另一方面,它還必須防範受傳統金融力量驅動的基於合規的公許可鏈在現實應用市場中的侵蝕。
以太坊面臨更大的挑戰,必須應對來自兩個方向的競爭:一方面,Solana等公鏈以其性能優勢在模因市場中佔據了更多市場份額和用戶注意力;另一方面,由傳統金融機構領導的公權許可鏈正在逐步擴展到支付和資產代幣化等關鍵應用領域,依靠其天然的合規優勢和龐大的用戶基礎,可能很快在這些關鍵領域取得先發優勢。
如何在這種雙重壓力下尋求突破——在保持技術創新的同時保持市場競爭力——是以太坊在尋求突破時必須直接面對的關鍵挑戰。
上述觀點代表我的個人觀點,旨在引發行業內更多建設性思考和討論。作為行業參與者,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推動Web3向更健康和更有價值的方向發展。
由於我的理解有限,我歡迎友好的討論,並共同探討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免責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鏡子]. 所有版權屬於原作者 [ bocaibocai.eth]. 如果您对此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系Gate 學習團隊會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構成投資建議。
  3. gate Learn 團隊將本文翻譯成其他語言。未經許可,禁止複製、分發或抄襲翻譯的文章,除非另有聲明。
即刻開始交易
註冊並交易即可獲得
$100
和價值
$5500
理財體驗金獎勵!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Thailand,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