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大使招募開啓!🔥
加入 Gate 大使,不只是創作,更是一段精彩旅程!💡
成爲廣場大使,你將享有:
🎁 專屬福利,展現獨特價值
💰 廣場任務提醒,邊發帖邊賺錢
🎨 限量週邊,成爲 Gate 官方代言人
⭐ VIP5 + 廣場黃V,輕鬆脫穎而出
🚀 加入我們,成爲:
社區意見領袖
Web3 創意先鋒
優質內容傳播者
🎉 點擊報名,開啓你的大使之旅: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4937
📖 活動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38592
穩定幣的風險:光環背後的隱憂
作者:劉勇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祕書長
2025年,全球數字經濟進入深度變革的關鍵節點。作爲連接傳統金融與區塊鏈生態的“橋梁”,截至2025年8月,穩定幣已成長爲規模超2714億美元的龐大市場,成爲加密資產交易、跨境支付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尤其以USDT、USDC爲代表的法幣抵押型穩定幣,因其價格錨定美元、號稱“1:1兌付”,被廣泛視爲加密世界的“安全港”。然而,光環之下,潛藏的風險不容忽視。近期,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監管政策密集落地,香港《穩定幣條例》於2025年8月1日生效,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美國《支付穩定幣監管法案》(GENIUS法案)於2025年7月18日正式生效。這標志着穩定幣的“野蠻生長”時代終結,全球監管進入“合規化、審慎化、透明化”的新階段。本文將從風險揭示、最新監管進展與未來趨勢三個維度,深入剖析穩定幣的真實圖景。
一、穩定幣的風險:光環背後的隱憂
穩定幣的“穩定”二字,是其市場吸引力的核心,但也是其最大幻覺。投資者在享受其便捷性的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其背後潛藏的多重風險。
1. 中心化風險:信任的脆弱基石
法幣抵押型穩定幣(如USDT、USDC)的運行邏輯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發行方足額持有美元儲備、信任其資產配置穩健、信任其審計機制有效。然而,這種信任本質上是中心化的,依賴於私人公司的自律與外部審計的公信力,而非技術或數學的確定性。
以全球市值最大的穩定幣USDT爲例,其發行方Tether長期因儲備資產不透明而飽受質疑。盡管其已轉向主要持有美國國債,但歷史數據顯示其曾大量投資於商業票據、黃金甚至比特幣等高風險資產。這種“高收益”策略的背後,是潛在的信用風險與市場波動風險。2021年,Tether因未申報巨額虧損被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處以4100萬美元罰款,暴露了其治理與披露機制的缺陷。
USDC雖以“透明合規”爲賣點,但在2023年硅谷銀行(SVB)危機中,其儲備資產中高達80%存放於該行,導致其價格一度嚴重脫錨至0.85美元。盡管最終通過外部救助恢復,但這一事件充分說明,即便是最合規的穩定幣,其“1:1兌付”承諾也依賴於傳統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其抗風險能力被嚴重高估。
2. 流動性與擠兌風險:鏈上的“銀行危機”
穩定幣的另一個致命弱點是流動性風險與擠兌風險。在傳統銀行體系中,銀行通過“期限錯配”創造信貸,但這也導致了“擠兌”風險。穩定幣同樣面臨類似問題:其儲備資產中可能包含流動性較差的資產,或其贖回機制存在延遲。
一旦市場對發行方的償付能力產生普遍懷疑(例如,懷疑其儲備不足或資產貶值),便可能在極短時間內觸發大規模贖回請求。由於區塊鏈交易的公開透明性,這種“鏈上擠兌”會迅速形成自我強化的恐慌循環,導致穩定幣價格暴跌,甚至引發整個DeFi生態的連鎖清算。2022年TerraUSD(UST)的崩潰,正是算法穩定幣在市場壓力下流動性枯竭的典型案例,其教訓至今振聾發聵。
3. 合規與系統性風險: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穩定幣的跨境、全天候、點對點的特性,使其天然成爲洗錢、恐怖融資和資本外逃的潛在工具。其匿名性或僞匿名性,爲非法資金流動提供了便利,給全球金融監管帶來巨大挑戰。此外,穩定幣的規模已不容小覷。截至2025年8月,全球穩定幣總市值達2700億美元,其中USDT和USDC合計佔據超80%的市場份額,形成“雙頭壟斷”。這種高度集中不僅加劇了“大而不能倒”的風險,一旦頭部穩定幣出事,其衝擊將波及整個加密市場乃至傳統金融體系。联准会主席鲍尔曾多次警告,大型穩定幣可能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因此,穩定幣絕非“無風險資產”。投資者應清醒認識到,其“穩定”的背後是復雜的金融操作與潛在的系統性風險,絕不能將其等同於銀行存款或現金。
二、香港穩定幣最新進展:監管的“中國樣本”與全球坐標
2025年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標志着全球首個針對法幣錨定穩定幣的全面監管框架落地。這一事件不僅是香港金融科技發展的裏程碑,更可能成爲全球穩定幣監管的“風向標”。
1. 市場動態:巨頭搶灘,牌照爭奪白熱化
《穩定幣條例》生效後,香港金融圈迅速掀起“牌照爭奪戰”。盡管香港金融管理局明確表示“截至8月1日未發出任何牌照”,且首批牌照預計於2026年初公布,但這並未冷卻市場的熱情。
2. 監管要求:全球最嚴,樹立“香港標準”
香港《穩定幣條例》的核心在於“嚴監管、高門檻、強透明”,其要求堪稱全球最嚴,主要體現在:
香港此舉,通過建立全球最嚴格的監管框架,旨在將自身打造爲“全球數字金融的合規高地”,吸引真正具備實力和合規意識的創新力量,而非投機者。
3. 最新動態:監管“潑冷水”與市場“降溫”
進入8月中旬,香港穩定幣發展進入關鍵的“冷靜期”與“觀察期”。截至8月17日,香港金管局與證監會尚未公布任何牌照申請的實質性審批進展,明確重申“初步溝通不等於批準”。監管層的“潑冷水”行動成效顯著:
這些最新動態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號:香港的穩定幣戰略,不是爲了制造短期市場泡沫,而是爲了構建一個長期、穩健、合規的全球數字金融基礎設施。香港穩定幣牌照的發放將是審慎、緩慢且高標準的,真正的“贏家”將是那些能夠將穩定幣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具備卓越合規能力的長期主義者。
三、全球穩定幣展望:合規化浪潮下的新格局
香港的監管實踐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對穩定幣加強監管的縮影。展望未來,穩定幣的發展將呈現以下趨勢:
1. 全球監管趨同,合規成爲唯一出路
美國、歐盟、英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均在推進或已實施嚴格的穩定幣監管框架。例如,美國的《GENIUS法案》和歐盟的《MiCA》均要求100%足額儲備、強制審計和持牌經營。這意味着,未來只有滿足全球主要市場嚴苛合規要求的穩定幣才能生存和發展,全球性穩定幣的“合規成本”將急劇上升,形成強大的“合規護城河”。
2. 市場格局重塑,馬太效應加劇
在嚴監管環境下,資源將向頭部合規機構集中。USDC因其高合規性可能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地位,而USDT若不能完全透明其儲備,將面臨更大挑戰。同時,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支付巨頭)將憑藉其資本、合規和客戶基礎,成爲穩定幣市場的重要參與者。科技巨頭如螞蟻、京東等,若能成功獲得香港等關鍵市場的牌照,也將開闢新的增長曲線。
3. 與CBDC競合,構建未來支付生態
穩定幣的崛起將與各國央行數字貨幣(CBDC)形成競合關係。央行數字貨幣由國家信用背書,安全性更高,將主導國內支付和貨幣政策傳導。而合規穩定幣則可能在跨境支付、特定場景(如供應鏈金融、RWA代幣化)中發揮補充作用。未來,一個由央行數字貨幣、合規穩定幣和傳統支付工具共同構成的多元化支付生態將逐步形成。
4. 技術與監管融合,提升透明度
區塊鏈的透明性將被用於賦能監管。未來,監管機構可能要求發行方通過“鏈上實時審計”等方式,讓儲備資產的狀態對監管者和公衆可驗證,從而徹底解決“信任”問題。零知識證明(ZKP)等隱私技術也將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同時,滿足KYC/AML的監管要求。
結語
穩定幣作爲金融創新的產物,其價值不可否認。然而,其光環之下,中心化、流動性、合規等風險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2025年,隨着香港《穩定幣條例》等全球性監管框架的落地,穩定幣正從“自由王國”步入“法治時代”。近期香港監管層對市場炒作的及時幹預和對牌照發放的審慎態度,再次印證了其打造“全球數字金融樞紐”的決心與定力。
對於市場參與者而言,唯有擁抱監管、堅守合規、提升透明度,才能在未來的數字金融浪潮中行穩致遠。對於投資者而言,應摒棄“穩定=安全”的簡單認知,深刻理解其風險本質,進行理性投資。穩定幣的未來,不在於顛覆傳統,而在於如何在監管的框架下,成爲連接傳統金融與數字世界的穩健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