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資產平台禁止現金交易掀起爭論,產業人士、律師與監管單位各有立場。針對近期流傳的誤解與評論,《加密城市》主編 Max 提出反駁觀點,直言某些說法誤導讀者,呼籲媒體應秉持專業報導原則。由於坊間離譜說法四起,金管會也出面澄清不實資訊。
(破除謠言、金管會解釋打詐戰線:虛擬資產業現金交易將遭限,最快 6 月底上路新規)
VASP 現金交易遭禁止:為防洗錢、保障金流透明
近日台灣虛擬資產業者圈內廣傳「金管會要求平台不得接受現金交易」,引發市場關注。據悉,這起事件源於 5 月 7 日證期局發布給公會的一份函文,要求平台應避免接受客戶以現金進行虛擬資產交易,改以可留存金流紀錄的方式進行,並請公會於一個月內擬定自律規範並報備。
金管會此舉,主要是為防堵洗錢與詐騙活動,降低場外交易 (OTC) 帶來的風險。雖政策尚未具體落地,但訊息曝光後已引起產業界一連串討論與揣測。
幣圈媒體引用「匿名專家」觀點惹議,媒體人:別只為了博眼球
《加密城市》主編 Max 在最新評論中指出,近日多家媒體對該議題的報導內容出現偏差,尤其引用了多位「匿名業者」和「匿名專家」的看法,並提出幾項業界內部無法接受的論點。
他強調,作為媒體應秉持查證原則,若僅為吸引眼球而引導錯誤言論,將損害整體虛擬資產產業的信譽與發展。
OTC 交易是合理流動性工具?類比企業持現金根本不通
部分業者主張,場外交易可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應與企業持有現金作為儲備資產同等看待。但 Max 指出,這種比喻過於牽強。
他表示,企業持現金是為應對短期資金需求,屬於資產保留,而 OTC 交易是資產交換,性質根本不同。
過度依賴 OTC 交易,是風控機制不健全的結果
另有說法稱,造市商與平台透過 OTC 交易,有助維持市場流動性。Max 並不否認其短期效益,但強調這並非長遠之計。
他指出,若因未完成合規程序而導致流動性缺口,應檢討的是平台自身的內部風控,而非一味將問題歸咎於監管單位。合規要求如 AML、KYC 等,正是為了維護整體市場的健康。
禁止場外交易不代表無法認定代幣價值
關於場外交易若遭全面禁止,是否會影響代幣價值的判定,也成為爭議之一。Max 認為,這樣的擔憂對於加密貨幣市場其實並不適用。
他舉例指出,許多鏈上熱門代幣如川普幣、MOODENG 即使未於交易所上架,仍具有市場價值。表示代幣的價值認定,與是否存在 OTC 交易並無絕對關聯,監管措施的核心目的仍是防堵非法活動,而非打壓市場發展。
台灣代幣發行難?「龐式牢籠」說法言過其實
不少人批評金管會的監管政策限制創新,甚至形容為「龐式牢籠」。對此,Max 表示,雖然台灣確實對虛擬資產上架審查較為嚴格,但監管目的並非壓抑,而是保護投資人。
依據金管會《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指導原則》,平台需審查白皮書、風險揭露、上下架制度等,雖會增加新創的合規負擔,但並未禁止個人或機構發幣。他呼籲業者應積極參與政策討論,而非一味抱怨環境嚴峻。
拿證券電話下單比喻加密交易?根本錯誤
有媒體主張,既然證券交易允許電話下單,加密貨幣也應開放類似機制。Max 對此強烈反駁,指出證券商的電話下單具備錄音備查、禁止使用通訊軟體等嚴格規範。
他認為,虛擬資產交易若以此類比,顯然忽略了市場性質與監管背景的巨大差異,容易誤導讀者與業者。
主編呼籲:記者應回歸事實,業者應推動健康創新
評論最後,Max 點出核心問題:媒體在報導加密監管政策時,應秉持查證精神與事實導向,避免為立場而誇大或曲解政策內容。
他引用日劇《新聞主播》的經典台詞:「你今天是以記者身份說這句話,還是個人?」來提醒媒體人,應以整體產業發展為出發點,而非只為流量操作。
產業需監管與創新並進,媒體角色更顯關鍵
加密產業正處在政策逐步明朗化的關鍵時刻。無論是業者、媒體還是監管單位,皆需在合法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若無法釐清事實、強化溝通,將只會加深市場的不信任感,阻礙台灣加密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媒體肩負資訊揭露與輿論建構的責任,若偏離法理依據、以立場帶風向,不僅破壞社會對產業的信任,也將讓加密業者在缺乏制度認同的環境中原地打轉,難以走向成熟與正規化。
這篇文章 台灣 VASP 禁現金交易?離譜報導挑起社群誤解,媒體人點出五點矛盾、呼籲自重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
239k 帖子
232k 帖子
153k 帖子
80k 帖子
67k 帖子
65k 帖子
61k 帖子
59k 帖子
53k 帖子
51k 帖子
台灣 VASP 禁現金交易?離譜報導挑起社群誤解,媒體人點出五點矛盾、呼籲自重
虛擬資產平台禁止現金交易掀起爭論,產業人士、律師與監管單位各有立場。針對近期流傳的誤解與評論,《加密城市》主編 Max 提出反駁觀點,直言某些說法誤導讀者,呼籲媒體應秉持專業報導原則。由於坊間離譜說法四起,金管會也出面澄清不實資訊。
(破除謠言、金管會解釋打詐戰線:虛擬資產業現金交易將遭限,最快 6 月底上路新規)
VASP 現金交易遭禁止:為防洗錢、保障金流透明
近日台灣虛擬資產業者圈內廣傳「金管會要求平台不得接受現金交易」,引發市場關注。據悉,這起事件源於 5 月 7 日證期局發布給公會的一份函文,要求平台應避免接受客戶以現金進行虛擬資產交易,改以可留存金流紀錄的方式進行,並請公會於一個月內擬定自律規範並報備。
金管會此舉,主要是為防堵洗錢與詐騙活動,降低場外交易 (OTC) 帶來的風險。雖政策尚未具體落地,但訊息曝光後已引起產業界一連串討論與揣測。
幣圈媒體引用「匿名專家」觀點惹議,媒體人:別只為了博眼球
《加密城市》主編 Max 在最新評論中指出,近日多家媒體對該議題的報導內容出現偏差,尤其引用了多位「匿名業者」和「匿名專家」的看法,並提出幾項業界內部無法接受的論點。
他強調,作為媒體應秉持查證原則,若僅為吸引眼球而引導錯誤言論,將損害整體虛擬資產產業的信譽與發展。
OTC 交易是合理流動性工具?類比企業持現金根本不通
部分業者主張,場外交易可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應與企業持有現金作為儲備資產同等看待。但 Max 指出,這種比喻過於牽強。
他表示,企業持現金是為應對短期資金需求,屬於資產保留,而 OTC 交易是資產交換,性質根本不同。
過度依賴 OTC 交易,是風控機制不健全的結果
另有說法稱,造市商與平台透過 OTC 交易,有助維持市場流動性。Max 並不否認其短期效益,但強調這並非長遠之計。
他指出,若因未完成合規程序而導致流動性缺口,應檢討的是平台自身的內部風控,而非一味將問題歸咎於監管單位。合規要求如 AML、KYC 等,正是為了維護整體市場的健康。
禁止場外交易不代表無法認定代幣價值
關於場外交易若遭全面禁止,是否會影響代幣價值的判定,也成為爭議之一。Max 認為,這樣的擔憂對於加密貨幣市場其實並不適用。
他舉例指出,許多鏈上熱門代幣如川普幣、MOODENG 即使未於交易所上架,仍具有市場價值。表示代幣的價值認定,與是否存在 OTC 交易並無絕對關聯,監管措施的核心目的仍是防堵非法活動,而非打壓市場發展。
台灣代幣發行難?「龐式牢籠」說法言過其實
不少人批評金管會的監管政策限制創新,甚至形容為「龐式牢籠」。對此,Max 表示,雖然台灣確實對虛擬資產上架審查較為嚴格,但監管目的並非壓抑,而是保護投資人。
依據金管會《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指導原則》,平台需審查白皮書、風險揭露、上下架制度等,雖會增加新創的合規負擔,但並未禁止個人或機構發幣。他呼籲業者應積極參與政策討論,而非一味抱怨環境嚴峻。
拿證券電話下單比喻加密交易?根本錯誤
有媒體主張,既然證券交易允許電話下單,加密貨幣也應開放類似機制。Max 對此強烈反駁,指出證券商的電話下單具備錄音備查、禁止使用通訊軟體等嚴格規範。
他認為,虛擬資產交易若以此類比,顯然忽略了市場性質與監管背景的巨大差異,容易誤導讀者與業者。
主編呼籲:記者應回歸事實,業者應推動健康創新
評論最後,Max 點出核心問題:媒體在報導加密監管政策時,應秉持查證精神與事實導向,避免為立場而誇大或曲解政策內容。
他引用日劇《新聞主播》的經典台詞:「你今天是以記者身份說這句話,還是個人?」來提醒媒體人,應以整體產業發展為出發點,而非只為流量操作。
產業需監管與創新並進,媒體角色更顯關鍵
加密產業正處在政策逐步明朗化的關鍵時刻。無論是業者、媒體還是監管單位,皆需在合法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若無法釐清事實、強化溝通,將只會加深市場的不信任感,阻礙台灣加密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媒體肩負資訊揭露與輿論建構的責任,若偏離法理依據、以立場帶風向,不僅破壞社會對產業的信任,也將讓加密業者在缺乏制度認同的環境中原地打轉,難以走向成熟與正規化。
這篇文章 台灣 VASP 禁現金交易?離譜報導挑起社群誤解,媒體人點出五點矛盾、呼籲自重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