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加密貨幣生態規模極限:3000億美元的天花板與5%收益率

加密貨幣生態的規模極限探討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大模型領域的規模法則在大量資金的推動下,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了摩爾定律。這種現象不僅限於人工智能領域,在區塊鏈世界中也有類似的規律。

以全節點數據規模爲例,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公鏈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某DEX僅有1500個節點,在去中心化和共識效率之間艱難平衡,但其400T的全節點數據規模卻領先其他公鏈。相比之下,以太坊的全節點數據量只有約13TB,而比特幣更是只有643.2GB。

比特幣的設計考慮到了硬件發展的限制,嚴格控制數據增長速度。這一決策被證明是正確的,因爲摩爾定律已經接近其極限。無論是CPU、GPU還是存儲領域,技術進步都逐漸放緩。這意味着公鏈的底層硬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可能不會有巨大突破。

面對這種情況,各個公鏈採取了不同的策略。以太坊專注於生態優化和重構,瞄準萬億級的實物資產上鏈市場。某DEX則追求極致的性能,但其龐大的節點規模已經排除了個人參與者。

在代幣經濟系統方面,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以以太坊爲基準,公鏈經濟系統的極限大約在3000億美元左右。這並不意味着其他公鏈不能超越這個數值,而是當前市場表現可能是最合理的存在。

加密規模法則:DeFi的硬頂在哪裏?

從規模法則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觀察到超線性和亞線性規模縮放的現象。例如,以太坊從1美元增長到200美元的速度,快於從200美元增長到歷史高點的速度。這說明增長速度隨時間推移而放緩。

DeFi領域也面臨着類似的規模極限。以收益率爲例,從早期的高收益逐漸下降到現在的相對穩定水平。即使未來有更多實物資產上鏈,也可能會降低而非提高DeFi的平均收益率。

總的來說,當前鏈上經濟系統的實際規模上限可能在3000億美元左右,收益率大約在5%左右。這不代表單個代幣的上限或下限,而是可交易的總體規模。

加密規模法則:DeFi的硬頂在哪裏?

回顧區塊鏈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公鏈之間的差異仍然存在。比特幣逐漸與鏈上生態解耦,而鏈上信譽和身分系統的不完善導致超額抵押模式成爲主流。無論是穩定幣還是實物資產上鏈,都是鏈下資產的槓杆式上鏈。

在當前的鏈上規模法則下,我們可能已經觸及到了類似摩爾定律的上限。從DeFi興起到現在不過5年時間,從以太坊誕生至今也只有10年。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嘆,但同時也面臨着新的挑戰和局限。

加密規模法則:DeFi的硬頂在哪裏?

DEFI-6.52%
ETH-3.0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4
  • 分享
留言
0/400
Liquidation_Watchervip
· 07-22 03:28
看着涨了 该割韭菜了
回復0
空投猎人小王vip
· 07-22 03:21
啊btc真香
回復0
ForkItAllvip
· 07-22 03:19
全节点玩真的啊
回復0
Liquidation Survivorvip
· 07-22 03:07
又菜又爱玩 被清算过300次的韭皮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