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重塑全球資金流轉 B2B跨境支付迎來新時代

穩定幣重塑全球資金流轉的新範式

穩定幣作爲數字貨幣領域最實用的工具之一,正在爲傳統金融支付體系提供全新高效的基礎設施。過去一年來,穩定幣總市值增長超過50%,目前已突破2500億美元,支撐着全球數萬億規模的支付資金高效流轉。

業內人士普遍認同穩定幣的價值:它充分體現了區塊鏈即時轉移資金與價值的核心能力,爲在鏈上構建完整商業閉環創造了可能。然而,真正的企業級支付場景遠比簡單的點對點轉帳復雜得多。

目前面向企業的穩定幣應用多採用"穩定幣三明治"架構:用區塊鏈替代傳統支付通道的橫向價值/資金傳輸,上下兩端仍依賴傳統金融支付體系。這種設計雖有明顯改進,卻也限制了區塊鏈優勢的充分發揮。

本文將從全球資金轉移的視角,探討穩定幣如何應用於跨境支付:

  1. 分析現有全球跨境支付體系;
  2. 剖析穩定幣三明治架構在資金管理、B2B支付及卡網路結算中的具體改進;
  3. 探討如何突破穩定幣三明治兩端的局限,實現區塊鏈價值的全程貫通。

解構穩定幣"三明治":如何重塑全球資金流轉?

一、穩定幣支付的背景

在穩定幣的諸多應用中,B2B企業支付最爲引人注目。最新報告顯示,去年月均B2B企業支付額從7.7億美元增至30億美元。某支付平台稱,穩定幣佔其交易量近一半,49%的客戶積極使用穩定幣支付。

頭部企業的內部數據更能反映細分市場規模。據報道,某大型支付公司年處理量約150億美元,其中約一半來自B2B企業支付。另一家公司公布的年化交易規模爲120億美元。

全球支付的使用日益普及,主要是因爲當傳統金融支付基礎設施愈發陳舊時,基於區塊鏈的穩定幣優勢更加凸顯。盡管傳統網路每年促成超100萬億美元的全球支付額,企業和銀行仍面臨復雜性和延遲等巨大挑戰。

解構穩定幣"三明治":如何重塑全球資金流轉?

二、全球跨境支付的幾種模式

2.1 基於SWIFT的銀行基礎設施

在不同國家銀行間的交易中,整個流程被拆分爲"消息傳遞清算"和"資金結算"兩部分:某系統負責在銀行間傳遞轉帳指令,而實際資金流動僅發生在已預先開設往來帳戶、可直接進行借貸轉帳的銀行之間。

只有雙方銀行都已接入該系統並互爲合作夥伴,才能完成最終轉帳。若無直接合作關係,就必須串聯具備相應接口和頭寸的代理行,才能完成資金結算。

隨着需要更多中介銀行,結算時間延長至數日、費用漲、追蹤困難等問題隨之而來。這導致即便是鄰國間的跨境支付,也需繞道其他地區的銀行,帶來極大不便。

解構穩定幣"三明治":如何重塑全球資金流轉?

2.2 基於PSP的跨境資金池模式

跨境資金傳輸商(XBMT)的服務模式應運而生,旨在讓企業無需直接通過傳統通道也能完成全球付款。這種能力也被稱爲"全球多幣種帳戶"或"本地收款帳戶"。

其本質是跨境資金池模式,核心服務是爲企業提供多幣種資金池,實現不同國家間靈活付款。

XBMT負責管理合規性和銀行關係,企業則獲得單一的多幣種銀行產品,構成一個"閉環"。這意味着沒有外部運營商或依賴項增加成本或復雜性。內部帳本如同三明治裏的肉,各地區的本地收款帳戶則是面包。流動性在各帳戶間進行內部管理。

盡管表面光鰹,XBMT仍建立在傳統軌道之上,通過精巧的流動性管理來"制造"即時到帳體驗。然而,這類設計的速度與規模,始終受制於XBMT在特定國家的可用流動性,以及其底層結算軌道自身的清算時效。

某些支付公司在發達國家已構建相對完整的"全球多幣種帳戶"或"本地收款帳戶",能實現相對"零成本"的資金下發。這對比"穩定幣三明治"模式兩端需要有出入金成本,會有更大的費用優勢。

因此,採用穩定幣支付還需要有明確的場景優勢,不能一概而論。

解構穩定幣"三明治":如何重塑全球資金流轉?

2.3 穩定幣模式

穩定幣代表了更底層的躍遷:它借助區塊鏈技術,重構互聯網商業的運作方式。

穩定幣的結算週期等同於其發行區塊鏈的出塊時間,與傳統轉帳相比,這是跨越數量級的提速。任何依賴傳統方式的系統,都可以被一條共享、可驗證的帳本取代,該帳本可以追蹤穩定幣發行與所有權。

更關鍵的是,穩定幣通常部署在智能合約平台之上,使得傳統銀行軌道無法實現的創新系統與工作流成爲可能。在開放、可驗證的協議之上,任何人都能無需許可地爲穩定幣添加功能。

從宏觀視角看,更快速、更具交互性的金融支付可以直接放大全球GDP:企業能更快收款,資金即可更快進入下遊流程,從而削減因結算延遲帶來的管理成本與資金佔用。當結算週期從"天"壓縮到"秒"或"分鍾",其連鎖效應將席卷整個經濟體。同時,可驗證標準的存在,讓金融創新第一次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無需許可地發生,這是傳統金融體系無法企及的質變。

解構穩定幣"三明治":如何重塑全球資金流轉?

三、穩定幣在全球支付中的應用

3.1 企業資金管理

以企業資金管理爲例:假設一家公司在某日期有在B國以貨幣b付款的義務。他們必須在付款到期前準備從A國以貨幣a進行的資金轉移。

這是預付資金流程,企業財務團隊必須考慮及時執行付款所需的準備時間。

團隊必須在本地銀行開設帳戶,以便按時執行付款。有時,爲支持這一點,公司可能向該地區的合作夥伴尋求短期貸款。全球資金結算拖延時間越長,外匯風險敞口就越大,企業財務部門的資本要求也就越高。對於只想執行全球支付的企業來說,管理衍生品以對沖貨幣風險並計算短期流動性會增加大量運營開銷。

穩定幣能夠通過消除對國際結算延遲控制的要求,簡化了這一系統。

我們可以看到"穩定幣三明治"結構的作用:雖然兩端的初始入金與出金仍必須觸及法幣體系,但穩定幣的存在使得兩段法幣"坡道"之間的資金流動得以順暢完成。

通過使用穩定幣,整個處理過程被拆分成在A國和B國各自境內進行本地轉帳,而區塊鏈則在中間完成雙方之間的全球流動性結算。(注意:要讓這筆兌換成功,鏈上必須有足夠的流動性,才能把A穩定幣換成B穩定幣。)

解構穩定幣"三明治":如何重塑全球資金流轉?

3.2 B2B企業支付

全球B2B企業支付的流程與企業資金管理類似,但B2B場景能獲得更大收益,因爲B2B支付往往更復雜,且其成功與否可能牽動企業運營的其他環節。

在這類支付中,不同國家的銀行通常與某項服務或貨物的交付直接掛鉤。這意味着各方對支付進度的追蹤會更加敏感。例如,在前文提到的"預融資"示意圖中,預融資成本的高低可能取決於一筆來帳的實時狀態。

此外,如果企業所需要的支付通道較爲冷門,它們往往需要通過多條國際中轉路徑才能完成資金劃撥,這樣的路徑可能缺乏清晰的進度通報機制,而且受限於銀行非全天候的營業時間,支付時間極易被拉長。

當這些B2B跨境付款流程在鏈路中間通過穩定幣執行時,企業層面會浮現一系列額外收益:

  • 雙方都能清晰、實時地管理和監控付款狀態。
  • 融資可以與時效性強的原材料或交貨節點直接掛鉤,使那些高度依賴貨物準時到達的企業得以規避重大風險或延誤。
  • 風險降低後,資本成本隨之下降,資本週轉速度加快;隨着穩定幣集成方案的成熟,這種效應將在全球範圍內帶來可觀的生產力提升。
  • 與企業資金管理場景類似,代理行鏈路、預融資需求以及大部分外匯敞口基本都被移除。整個流程從過去的3天壓縮到僅需數秒,且無需考慮市場休市,營運資金需求因而顯著縮小、簡化。

解構穩定幣"三明治":如何重塑全球資金流轉?

3.3 卡組織網路結算

在卡組織網路中,發卡機構將代表持卡人向商戶的收單銀行發送付款,收單銀行接收付款並將其記入商戶帳戶。這些銀行不直接結算債務;它們均已接入某支付網絡,在工作日的銀行營業時間內在銀行之間進行淨額結算。每家銀行必須保持預付餘額,以便及時電匯。

某支付公司早在2021年就已開始試行使用穩定幣進行收單行與發卡行之間的結算。這種使用穩定幣的方式取代了電匯流程,轉而使用以太坊和Solana上的USDC。在完成特定日期的卡片授權後,該公司會使用USDC從交易雙方的銀行扣款或貸記。

由於該系統運行於公司內部網路,其淨效應使網路中的合作夥伴受益。這與XBMT的閉環系統最爲相似,但卡組織網路的龐大規模使發卡機構/收單機構受益(因爲他們之前必須管理全球支付)。

穩定幣的優勢與資金管理類似,但這些優勢歸屬於網路內的銀行:它們可以降低及時進行國際轉帳所需的資本要求,從而避免外匯風險。此外,區塊鏈的開放性、可驗證性和可編程性爲網路內部銀行之間的信貸和其他金融基礎奠定了基礎。

解構穩定幣"三明治":如何重塑全球資金流轉?

四、展望

目前大多數穩定幣應用仍停留在"三明治"結構本身,並未進一步突破。現實中,極少企業真正使用鏈上支付和穩定幣。只要任何環節還需要觸碰法幣軌道

USDC0.04%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6
  • 分享
留言
0/400
白嫖小能手vip
· 07-24 13:54
50%增长? 啥时候上车
回復0
digital_archaeologistvip
· 07-24 13:53
又在吹稳定币 不嫌老套?
回復0
SerumSurfervip
· 07-24 13:53
快速走一个!看涨
回復0
熊市搬砖人vip
· 07-24 13:46
稳定币行业继续起飞 看多
回復0
智能钱包vip
· 07-24 13:40
2500亿?机构在洗钱罢了 懂的都懂
回復0
RektRecoveryvip
· 07-24 13:36
预测了这个稳定币貔貅盘结构……经典的建筑缺陷等待着崩溃
查看原文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