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幣圈異化:創新消失 銷售獨大 行業生態面臨重構
幣圈的異化:從創新到單一的銷售模式
從香港回來後,我與國內的朋友們相聚,感受到幣圈氛圍的微妙變化。雖然行業人士依舊活躍,但市場的"氣質"已經悄然改變。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牛市或熊市,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異化"狀態,讓經驗豐富的從業者也感到陌生。
在當前環境下,幣圈似乎只剩下一種商業模式:銷售幣。
行業的三大支柱:創造、發現與流通
回顧過去,幣圈的運轉依賴三個關鍵環節:
價值創造:通過技術創新滿足用戶需求,如比特幣、以太坊、穩定幣、Layer2等。
價值發現:投資機構捕捉潛力資產,推動行業發展。
價值流通:構建幣的銷售渠道,促進一級到二級市場的流轉。
理想情況下,這三個環節應該相互支持、協同發展。然而,現實卻是:
前兩個環節日漸式微,而第三個環節卻空前繁榮。
項目方不再專注於用戶和產品,投資機構也不再深入研究行業趨勢。整個市場似乎只剩下一個聲音:"如何銷售幣?"
單一化的經濟模式與資源壟斷
在健康的市場中,三個環節應該緊密聯繫:項目方開發優質產品,滿足用戶需求,獲得利潤和市場溢價;投資機構在低谷期介入,高峯期退出;流通渠道則提高資本效率。
然而,當前的幣圈已經很少有人討論創新機會、產品開發或用戶需求。即使在某些細分領域仍有熱度,但整體創新熱情已經大幅降低。
二級市場機構普遍觀望,山寨幣上市即見頂,投機性幣種流動性枯竭。
在這種情況下,活躍的主要是做市商、中介機構等。他們關注的是如何優化數據、爭取上市機會、推廣營銷、增加交易量等技術性問題。
市場參與者變得高度同質化,都在競相爭奪有限的存量資金。
這導致了頭部資源方(包括優質項目、大型交易平台及其上市部門、實力雄厚的做市商和中介機構)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利益共同體。資金從投資者流向投資機構,再流向頭部項目,同時從散戶滲透,最終滋養了這個利益共同體。
創新者的消失
2022年加密貨幣市場經歷重創後,曾出現一段低迷期。但與現在不同的是,當時大量資金沉澱在投資機構手中,這些資金具有再投資能力,可以支持創新項目,吸引新的資金進入。
而現在,大量資金被中間環節吸收,項目方更關注上市後的差價收益,成爲投資機構和二級市場的中間商,不再專注於價值創造。從商業邏輯來看,如果下遊渠道佔據大部分成本,上遊的研發和運營投入必然會被削減。
因此,許多項目方幹脆放棄產品開發,將資金全部用於營銷和上市。即便沒有實際產品和用戶的項目也能上市,現在的營銷甚至可以包裝成"網路熱點驅動"。投入產品和技術的資金越少,反而可以將更多資金用於上市和拉升幣價。
幣圈的創新路徑變成了:
"講述吸引人的故事 → 快速包裝 → 尋找上市渠道 → 套現離場。"
產品、用戶、價值創造似乎成了理想主義者的自我安慰。
抽水成爲常態
表面上看,項目方將資金投入上市和拉升幣價,似乎各方都能受益:投資基金獲得退出機會,散戶有了投機空間,中間商賺取豐厚佣金。
但從長遠來看,缺乏正面外部性將導致只有中間商越做越大,形成壟斷後抽水比例不斷提高。
上遊項目方減少產品研發投入,面臨監管壓力和高額抽水,風險收益比嚴重失衡,最終可能選擇退出。下遊散戶之間競爭加劇,"接盤"現象普遍,賺錢效應消失導致大量用戶退出。
本質上,中間商(如交易平台、做市商、中介機構、社區)都是服務提供者,並不直接創造價值和正面外部性。當服務方和抽水方成爲市場最大的受益羣體時,整個市場就像患上癌症,最終可能導致整體衰退。
週期的力量與重建希望
幣圈始終是一個週期性市場。
樂觀者相信,在當前流動性匱乏的低谷之後,終將迎來真正的"價值復興"。技術革新、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將重新激發創新熱情。創新不會消亡,泡沫終將破滅。即使只有微弱光芒,也可能成爲指引方向的燈塔。
悲觀者則認爲,泡沫尚未完全破裂,幣圈可能還需經歷一次更深層次的"大洗牌"。只有當抽水者無幣可抽,中間商主導的市場格局崩塌,才可能迎來真正的重建。
在此期間,從業者將經歷一段充滿質疑、內耗、倦怠和自我懷疑的混沌時期。
但這正是市場的本質——週期即宿命,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
未來可能是光明的,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會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