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歷史到現在:加密貨幣世界的演變翻閱加密貨幣的歷史,我們發現每一頁都充滿了"暴富"的誘惑。然而,仔細審視這些頁面,我們會發現隱藏其中的是另一個詞:"韭菜"。加密貨幣圈(CT)不同於醫療領域,它代表了一個獨特的社交圈子。作爲這個圈子中的一員,我更關注協議和數據,而非熱點話題和八卦。這導致我的信息流主要集中在項目開發和學習他人經驗上。近期,CT中出現了一種新趨勢:"嘴擼"。這種現象在中文加密推特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在這種背景下,某項目通過將極致營銷與"擼毛"概念相結合,創造了標準化的模式。該項目成功搭建了連接項目方和意見領袖(KOL)的溝通平台。這種模式類似於某些互聯網產品,成爲繼某知名項目之後又一個成功發行代幣並持續運營的項目。這個項目並非完全原創,而是融合了過去十年中文信息流的精華,從媒體年框到促進KOL競爭,都體現了這一點。## 羣聊時代:2018-2021現今,加密ETF、穩定幣和DeFi等概念可能讓早期參與者感到陌生。早期的加密世界更爲單純,以比特幣和挖礦爲核心,盡管基礎設施簡陋,但人們堅信比特幣終將升值。內容生產的專業化,即以用戶生成內容(UGC)爲主的KOL模式,有一個明確的起點。普遍認爲,這始於2018年的某社群。從那時起,微信羣和AMA(問我任何問題)成爲持續數年的主要營銷方式,創始人與潛在"社區成員"進行面對面交流。某知名投資人的加入,標志着這場小衆輿論盛宴獲得了大衆認可,類似於多年後某知名投資人購買某NFT項目。套用加密圈常用語,AMA是信息資產的發行方式,微信羣是發射臺,某社群則相當於當時的某大型交易所,構成了2017年後比特幣第一個真正牛市的核心記憶。雖然當時已有初代KOL,但"千媒大戰"仍以媒體形式爲主,原因有二:一是當時市場對KOL的分銷能力認可度不高;二是當時恰逢微信公衆號引發的自媒體行業創業高峯期末尾。換言之,市場更認可傳統媒體人+媒體品牌的組合。多家加密媒體應運而生,其中某媒體表現尤爲出色,成立於2017年。2017年5月19日之前的時期,可以說是加密貨幣最美好的時代,值得永遠懷念。## Twitterscan的短暫繁榮:20222021年5月19日,一項政策導致加密行業不得不進行"遷徙"。實體上,企業家和礦機一同出海;精神上,加密社群轉移到了推特等平台,這徹底改變了中文媒體的信息優勢。在此之前,中文媒體在全球最大的算力和消費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甚至不需要在推特上發布內容。但5月19日後,形勢急轉直下。隨着加密在海外逐漸主流化,從風投到上幣,硅谷和華爾街逐漸控制了各個環節,中文媒體不得不調整姿態與海外項目方打交道。一個關鍵變量是,某知名媒體也隨着政策變化消失,最優質的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在暴富後離場,留下茫然的推特中文加密用戶。KOL風潮才真正起步,技術和投研方向的KOL率先取得成果。當時,某些知名人士才是內容輸出的主力,以某些代表性人物爲代表的深度研究成爲主流。以KOL爲職業的KOL剛剛起步,但從2022年開始,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1. 某交易所破產、某項目崩潰、中心化交易所監管趨嚴,市場陷入冰點,再好的項目分析也難以自圓其說。2. 技術敘事逐步崩塌,高額融資與實際交付結果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雖然直到2024年才全面爆發。投研和技術的雙向崩潰,爲以KOL爲職業的KOL創造了高光時刻,其代表便是某信息平台。該平台於2022年9月完成456萬美元融資,某知名投資機構的參與起到了重要的認可作用。該平台的產品思路並不復雜,通過整理推特上的加密用戶和內容,幫助用戶發現市場動向。然而,它面臨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完成商業閉環?參考其他信息流產品的變現方式,多通過付費API和分層用戶等級來獲取利潤。顯然,該平台難以說服用戶進行二次付費,因爲它本身就是從公開信息中提取數據。我認爲,某後續項目從中汲取了部分經驗教訓——必須實現商業化,必須引入代幣經濟學。## 面向籌碼的創業:Friend Tech在2023年2023年的某社交平台距今並不遙遠,它是對KOL變現能力的首次壓力測試,某其他平台則是第二次。該平台完全背離了之前信息流展示的方向,鼓勵KOL交易自己的"影響力"——Key,甚至相互制造虛假影響力。這並不奇怪,FOMO情緒是交易量的催化劑。該平台也是某知名交易所推出某鏈後的第一個爆款應用,也是我印象中匿名開發者成功的最後一個大型應用。據數據顯示,該平台日活用戶能超過10萬人。雖然地址數量不能等同於實際用戶數,但我認爲這個數據相對準確。全球加密圈活躍用戶湊一塊差不多能有10萬。從8月10日到9月1日,該平台從最高日收入1165枚某幣跌至寥寥無幾。之後雖幾經復蘇,甚至接受某知名投資機構投資,2024年發幣,但都不過是類似某些項目的老套劇情。該平台幫我們證明:1. 內容本身不值錢,內容作爲交易標的,只能作爲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中介,無法直接承擔交易的衝擊。2. SocialFi屢戰屢敗:多個項目接連失敗,加密圈目前只有"資產發行"這一種可效仿模式。總結:某信息平台表明純信息流模式難以持續,某社交平台則證明純資金流模式只能維持短期。但它們共同探索出更多信息:1. 加密推特信息非常有價值,但需要恰當的運作方式,最好將信息流和資金流分離。2. 後續創業轉向KOL是必然趨勢,KOL處於交易所、項目方和散戶的中間地帶。## 某AI平台的戰略調整:2024-2025有個誤解,某AI平台最初與KOL業務並無太大關聯。該平台是ChatGPT引發全球轟動後,加密圈對AI趨之若鶩的直接產物。2023年2月GPT橫空出世,生成式AI似乎要包攬一切。而加密行業在經歷2022年的內部動蕩和元宇宙泡沫破滅後,迫切希望借助AI重振旗鼓。該平台最初的業務模式是AI搜索,只是更聚焦於加密貨幣內容。類似的還有其他幾個產品,不過,該平台似乎意識到情況不太對勁。1. 傳統的區塊鏈瀏覽器工具,研發成本高,盈利能力差,而且競爭激烈。2. 信息分析工具並不好用,尤其是在發現信息方面,推特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在該平台初期研發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長期內測,邀請碼一度難求。判斷該平台何時轉向KOL排名已無意義,因爲某其他平台的成功促使KOL主動競爭。該平台靠產品力,而非時間優勢吸引KOL採用。在某競品出現之前,加密KOL經過2022年以來的專業化和商品化,已經被機器人和垃圾信息包圍許久,該平台第一次給了"真人KOL"出頭機會。大膽猜測,該平台的KOL排名和積分計算可能不完全依賴算法,人工因素可能比AI更有效。畢竟,加密推特KOL數量有限,按二八定律,1000-10000的統計範圍內人力尚可應對。於是,該平台完成以下三步走:1. 分離信息流和資金流,KOL只需提升自身排名,自然會有互動。機器人帳號和刷粉帳號會被排除,項目方營銷可根據互動情況識別KOL。2. 互動系統非代幣,更像市場公允榜單。雖然會有人爲操縱,但主要是KOL在競爭,情緒和熱度可控。KOL會吸引項目方和交易所的注意,完成從信息流到資金流的轉化。3. 該平台終結了傳統機構的輝煌時代,因爲它本身就是市場最大、最標準化的機構。這也是其在發行代幣後仍能維持商業模式的根本原因。然而!某事件證明,信息流平台在空投、質押、上市之外,探索更多代幣化嘗試仍然困難。某項目可以持續拆分小盤,但信息流平台仍然受到嚴重限制。至於其他一些新概念或業務線,它們並未創造出超越現有互動系統的新邊界,在此不再贅述。總之,該平台成功促進了KOL間的良性競爭,佔據了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使大型交易所想要搶佔這一領域,效果也未必理想。正如之前所說,市場公允價值難以衡量,某大型交易所的社交功能也未能超越加密推特,這就是明證。## 結語該平台的下一步發展方向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能夠彌合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產品,基於信息流直接產生交易。復雜的是,加密用戶並不完全認可信息流的價值,流動性只會追隨流動性本身。
加密世界演變:從羣聊到AI平台 信息流與資金流的融合之路
從歷史到現在:加密貨幣世界的演變
翻閱加密貨幣的歷史,我們發現每一頁都充滿了"暴富"的誘惑。然而,仔細審視這些頁面,我們會發現隱藏其中的是另一個詞:"韭菜"。
加密貨幣圈(CT)不同於醫療領域,它代表了一個獨特的社交圈子。作爲這個圈子中的一員,我更關注協議和數據,而非熱點話題和八卦。這導致我的信息流主要集中在項目開發和學習他人經驗上。
近期,CT中出現了一種新趨勢:"嘴擼"。這種現象在中文加密推特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在這種背景下,某項目通過將極致營銷與"擼毛"概念相結合,創造了標準化的模式。
該項目成功搭建了連接項目方和意見領袖(KOL)的溝通平台。這種模式類似於某些互聯網產品,成爲繼某知名項目之後又一個成功發行代幣並持續運營的項目。
這個項目並非完全原創,而是融合了過去十年中文信息流的精華,從媒體年框到促進KOL競爭,都體現了這一點。
羣聊時代:2018-2021
現今,加密ETF、穩定幣和DeFi等概念可能讓早期參與者感到陌生。早期的加密世界更爲單純,以比特幣和挖礦爲核心,盡管基礎設施簡陋,但人們堅信比特幣終將升值。
內容生產的專業化,即以用戶生成內容(UGC)爲主的KOL模式,有一個明確的起點。普遍認爲,這始於2018年的某社群。從那時起,微信羣和AMA(問我任何問題)成爲持續數年的主要營銷方式,創始人與潛在"社區成員"進行面對面交流。
某知名投資人的加入,標志着這場小衆輿論盛宴獲得了大衆認可,類似於多年後某知名投資人購買某NFT項目。
套用加密圈常用語,AMA是信息資產的發行方式,微信羣是發射臺,某社群則相當於當時的某大型交易所,構成了2017年後比特幣第一個真正牛市的核心記憶。
雖然當時已有初代KOL,但"千媒大戰"仍以媒體形式爲主,原因有二:一是當時市場對KOL的分銷能力認可度不高;二是當時恰逢微信公衆號引發的自媒體行業創業高峯期末尾。
換言之,市場更認可傳統媒體人+媒體品牌的組合。多家加密媒體應運而生,其中某媒體表現尤爲出色,成立於2017年。
2017年5月19日之前的時期,可以說是加密貨幣最美好的時代,值得永遠懷念。
Twitterscan的短暫繁榮:2022
2021年5月19日,一項政策導致加密行業不得不進行"遷徙"。實體上,企業家和礦機一同出海;精神上,加密社群轉移到了推特等平台,這徹底改變了中文媒體的信息優勢。
在此之前,中文媒體在全球最大的算力和消費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甚至不需要在推特上發布內容。但5月19日後,形勢急轉直下。隨着加密在海外逐漸主流化,從風投到上幣,硅谷和華爾街逐漸控制了各個環節,中文媒體不得不調整姿態與海外項目方打交道。
一個關鍵變量是,某知名媒體也隨着政策變化消失,最優質的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在暴富後離場,留下茫然的推特中文加密用戶。
KOL風潮才真正起步,技術和投研方向的KOL率先取得成果。當時,某些知名人士才是內容輸出的主力,以某些代表性人物爲代表的深度研究成爲主流。
以KOL爲職業的KOL剛剛起步,但從2022年開始,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
某交易所破產、某項目崩潰、中心化交易所監管趨嚴,市場陷入冰點,再好的項目分析也難以自圓其說。
技術敘事逐步崩塌,高額融資與實際交付結果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雖然直到2024年才全面爆發。
投研和技術的雙向崩潰,爲以KOL爲職業的KOL創造了高光時刻,其代表便是某信息平台。該平台於2022年9月完成456萬美元融資,某知名投資機構的參與起到了重要的認可作用。
該平台的產品思路並不復雜,通過整理推特上的加密用戶和內容,幫助用戶發現市場動向。然而,它面臨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完成商業閉環?
參考其他信息流產品的變現方式,多通過付費API和分層用戶等級來獲取利潤。顯然,該平台難以說服用戶進行二次付費,因爲它本身就是從公開信息中提取數據。
我認爲,某後續項目從中汲取了部分經驗教訓——必須實現商業化,必須引入代幣經濟學。
面向籌碼的創業:Friend Tech在2023年
2023年的某社交平台距今並不遙遠,它是對KOL變現能力的首次壓力測試,某其他平台則是第二次。
該平台完全背離了之前信息流展示的方向,鼓勵KOL交易自己的"影響力"——Key,甚至相互制造虛假影響力。這並不奇怪,FOMO情緒是交易量的催化劑。
該平台也是某知名交易所推出某鏈後的第一個爆款應用,也是我印象中匿名開發者成功的最後一個大型應用。據數據顯示,該平台日活用戶能超過10萬人。
雖然地址數量不能等同於實際用戶數,但我認爲這個數據相對準確。全球加密圈活躍用戶湊一塊差不多能有10萬。
從8月10日到9月1日,該平台從最高日收入1165枚某幣跌至寥寥無幾。之後雖幾經復蘇,甚至接受某知名投資機構投資,2024年發幣,但都不過是類似某些項目的老套劇情。
該平台幫我們證明:
內容本身不值錢,內容作爲交易標的,只能作爲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中介,無法直接承擔交易的衝擊。
SocialFi屢戰屢敗:多個項目接連失敗,加密圈目前只有"資產發行"這一種可效仿模式。
總結:某信息平台表明純信息流模式難以持續,某社交平台則證明純資金流模式只能維持短期。但它們共同探索出更多信息:
加密推特信息非常有價值,但需要恰當的運作方式,最好將信息流和資金流分離。
後續創業轉向KOL是必然趨勢,KOL處於交易所、項目方和散戶的中間地帶。
某AI平台的戰略調整:2024-2025
有個誤解,某AI平台最初與KOL業務並無太大關聯。
該平台是ChatGPT引發全球轟動後,加密圈對AI趨之若鶩的直接產物。2023年2月GPT橫空出世,生成式AI似乎要包攬一切。而加密行業在經歷2022年的內部動蕩和元宇宙泡沫破滅後,迫切希望借助AI重振旗鼓。
該平台最初的業務模式是AI搜索,只是更聚焦於加密貨幣內容。類似的還有其他幾個產品,不過,該平台似乎意識到情況不太對勁。
傳統的區塊鏈瀏覽器工具,研發成本高,盈利能力差,而且競爭激烈。
信息分析工具並不好用,尤其是在發現信息方面,推特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在該平台初期研發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長期內測,邀請碼一度難求。判斷該平台何時轉向KOL排名已無意義,因爲某其他平台的成功促使KOL主動競爭。
該平台靠產品力,而非時間優勢吸引KOL採用。在某競品出現之前,加密KOL經過2022年以來的專業化和商品化,已經被機器人和垃圾信息包圍許久,該平台第一次給了"真人KOL"出頭機會。
大膽猜測,該平台的KOL排名和積分計算可能不完全依賴算法,人工因素可能比AI更有效。畢竟,加密推特KOL數量有限,按二八定律,1000-10000的統計範圍內人力尚可應對。
於是,該平台完成以下三步走:
分離信息流和資金流,KOL只需提升自身排名,自然會有互動。機器人帳號和刷粉帳號會被排除,項目方營銷可根據互動情況識別KOL。
互動系統非代幣,更像市場公允榜單。雖然會有人爲操縱,但主要是KOL在競爭,情緒和熱度可控。KOL會吸引項目方和交易所的注意,完成從信息流到資金流的轉化。
該平台終結了傳統機構的輝煌時代,因爲它本身就是市場最大、最標準化的機構。這也是其在發行代幣後仍能維持商業模式的根本原因。
然而!某事件證明,信息流平台在空投、質押、上市之外,探索更多代幣化嘗試仍然困難。某項目可以持續拆分小盤,但信息流平台仍然受到嚴重限制。
至於其他一些新概念或業務線,它們並未創造出超越現有互動系統的新邊界,在此不再贅述。
總之,該平台成功促進了KOL間的良性競爭,佔據了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使大型交易所想要搶佔這一領域,效果也未必理想。正如之前所說,市場公允價值難以衡量,某大型交易所的社交功能也未能超越加密推特,這就是明證。
結語
該平台的下一步發展方向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能夠彌合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產品,基於信息流直接產生交易。
復雜的是,加密用戶並不完全認可信息流的價值,流動性只會追隨流動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