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持幣潮席卷全球!上市公司比特幣財庫激增至134家,亞太監管博弈暗藏風險

K33研究顯示,2025年上半年持有比特幣(BTC)的上市公司數量從70家激增至134家,新增持幣量24.5萬枚BTC。日本8家企業加入“鏈上財庫”行列,標志亞洲從觀望者轉向積極參與者。Strategy開創的“企業持幣”模式引發全球效仿,Amina Group統計上市公司BTC總儲備達96.2萬枚(價值1100億美元)。然監管套利、NAV溢價坍塌及128億美元可轉債到期牆風險高懸,APEC《數字與AI部長聲明》預示全球監管框架加速重構。

企業持幣規模半年翻倍,亞洲勢力崛起

曾被視作邊緣實驗的“比特幣財庫公司”正成爲數字資產市場核心力量。K33研究數據顯示,2024年12月至2025年6月間,持有BTC的上市公司從70家躍升至134家,累計增持24.5萬枚BTC。其中8家日本公司入場,標志亞洲從旁觀者轉變爲鏈上資產配置的主動參與者。Amina Group統計顯示,上市公司BTC總儲備已達96.2萬枚(價值超1100億美元),比特幣已深度融入企業財資管理主流。 市場動態印證亞洲戰略地位提升:川普家族背書的美國礦企American Bitcoin正於日本、香港尋求收購標的,意圖復制MicroStrategy模式建立亞洲版“鏈上財庫”。香港招證國際、日本Metaplanet等案例顯示,傳統金融機構正借區域政策紅利布局加密資產。

NAV溢價與融資循環暗藏風險,監管框架加速構建

比特幣財庫公司運作模式趨同:與專業資管機構籤訂顧問協議→公開市場融資→資金配置BTC→爲投資者提供免托管的鏈上資產敞口。該模式吸引機構及散戶,但槓杆率、會計準則與治理標準差異埋下隱患。 核心風險聚焦兩點:

  1. NAV溢價坍塌危機:Galaxy研究指出,Metaplanet等公司股價常以2-3倍淨資產價值(NAV)交易。投資者支付溢價獲取BTC敞口及參與融資循環權利(如市價增發ATM)。VanEck數字資產研究主管Matthew Sigel警告:“當股價跌至NAV,增發便從戰略變爲抽血”。若溢價消失,依賴“融資→購幣→推高單股BTC含量”的增長飛輪將崩解。
  2. 債務到期牆壓力:企業普遍通過可轉債融資購幣,2028年前到期規模達128億美元。分析師警示,當負債率超30%,BTC價格下跌20%即可觸發違約。MicroStrategy(現Strategy)、Marathon Digital等面臨再融資風險。 政策層面,APEC 21個成員經濟體7月發布《數字與AI部長聲明》,強調構建新興數字金融模式的“信任與安全”框架。香港財經局明確鼓勵傳統機構“通過合規渠道參與虛擬資產市場”,日本、新加坡強化披露要求,東南亞則留出監管灰度空間。

增長可持續性存疑,市場波動或放大風險

企業入局動機分化:部分公司視BTC爲融資工具(如American Bitcoin借勢政治資源拓展亞洲);微市值企業則以“財庫”標籤吸引投機資金。行業報告指出顧問協議存在“激勵錯配”:“資管方無論業績均可收取費用,可能誘發過度風險承擔”。 歷史教訓值得警惕:當前規模雖遠超2020年MicroStrategy引領的首輪浪潮,但風險特徵與2021年散戶驅動泡沫相似——價格動能掩蓋基本面隱患。市況逆轉時,股東壓力與季度業績要求或迫使企業拋售BTC,放大市場波動。BeInCrypto 8月分析指出:“比特幣財庫公司已展現引發廣泛市場拋售、動搖信心、加深熊市的能力”。

結語

企業持幣浪潮重塑了鏈上資產配置生態,爲比特幣注入百億美元級機構流動性。然激增的參與者與復雜的金融工程,正將個體財資策略轉化爲系統性風險變量。APEC監管協調與區域政策差異,將決定“鏈上財庫”模式在亞洲的生存形態。對於新入局者,能否在NAV溢價維系、債務管理及監管合規間取得平衡,將成爲穿越週期考驗的關鍵。這場實驗的終局,或將重新定義企業資產負債表與加密市場的共生關係。

BTC-1.31%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