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獨家活動: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開啓!
參與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並在 Gate廣場發布你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4,000 枚 $PUBLIC 獎勵池!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PublicAI (PUBLIC) 或當前 Launchpool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
內容需不少於 100 字(可爲分析、教程、創意圖文、測評等)
添加話題: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帶 Launchpool 參與截圖(如質押記錄、領取頁面等)
🏆 獎勵設置(總計 4,000 枚 $PUBLIC)
🥇 一等獎(1名):1,500 $PUBLIC
🥈 二等獎(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獎(5名):每人 200 $PUBLIC
📋 評選標準
內容質量(相關性、清晰度、創意性)
互動熱度(點讚、評論)
含有 Launchpool 參與截圖的帖子將優先考慮
📄 注意事項
所有內容須爲原創,嚴禁抄襲或虛假互動
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認證
Gate 保留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
如何計算BTC的真實收益率
衆所周知,BTC是一種零息資產。因此,囤BTC的長期持有者通常只能關注BTC本身價格的漲。但是,如果你的BTC倉位在過去5年每年的復合增速即所謂CAGR是30%的話,這代表了BTC的真實收益率嗎?下面是網友@AdamBLiv等人的一些觀點,教鏈編譯在此,以饗各位讀者。
如何計算BTC的真實收益?如果你跑不贏印鈔機,你的收益就是虛假的。100萬美元的BTC看起來很美好,但購買力才是真正的考驗。
以下是計算你真實BTC收益的方法:
價格漲固然可喜,但購買力提升才是關鍵。
BTC美元價格的漲,只有在其真實收益跑贏美元稀釋速度時才有意義。
名義收益是拿來炫耀的,真實收益才是你能真正享用的。
真實收益是經通脹調整後的名義收益,它告訴你實際能多買到多少東西。
在宏觀思考時,請採用比CPI更精準的衡量標尺。
要追蹤你所計價貨幣本身的擴張速度。
美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已從2000年的約4.7萬億美元,暴增至2025年3月的逾22萬億美元——年化復合增長率約6%至7%,期間還伴隨着劇烈的波動峯值。
若你資產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未能超越這場貨幣洪流,那麼所謂的"收益"不過是海市蜃樓。
破除自我欺騙的思維模型:BTC真實年化收益 ≈ BTC名義收益率 - 貨幣擴張率。
當BTC以15%的年化增長,而美元池以7%的速度擴張時,你的真實收益僅約7%~8%,而非15%。
這就是將費雪效應應用於貨幣供應量增長,而不僅僅是CPI通脹的思維範式。
用簡單計算戳破泡沫幻覺:
從10萬美元起步價喊出“2028年BTC 20萬美元”,意味着約14.9%的年化增長率。若M2貨幣增速維持在6%~8%,你的真實年化收益僅約7%~9%。
雖不錯,但遠非看到六個零時的那種瘋狂的感覺。
“十年後BTC 100萬美元”聽起來很傳奇。但若按6%~8%的廣義貨幣增速貼現十年,實際購買力僅相當於現今55.8萬至46.3萬美元的水平。
一旦考慮計價單位的稀釋效應,那些數字後面的零就失去了分量。
成熟投資者的目標設定:
你的基準收益率不該是“跑贏標普500”,而是要以顯著優勢超越貨幣擴張速度,同時克服個人稅務拖累。
名義收益只是營銷話術,真實收益才是生存之道。
用真正重要的標尺衡量進展:購買力籃子、能源、高技能勞動工時、土地面積、優質卡路裏——而不僅僅是每枚幣值多少美元。
這對計劃長期持有、穿越20萬美元關口的BTC鑽石手至關重要:BTC的根本意義在於擺脫法幣強加給你的倉鼠跑輪(喻意疲於奔命)。
若你的計價單位長期以6%~8%的速度損耗,那麼名義價格目標只是半句話。後半句應該是:“我是否增加了對稀缺商品和寶貴時間的佔有份額?”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些數字後面的零不過是一場虛假狂歡。
當然,你可以爲20萬美元歡呼,爲100萬美元慶祝,但隨後請立即問出那個成熟的問題:在美元供應擴張後,我的真實年化收益是多少?我實際獲得了多少現實世界的財富單位?
當BTC漲到100萬美元時,那絕不會是你今天想象中的100萬。
數字位數會增加,但只有真正跑贏貨幣洪流,購買力才會提升。
這才是值得贏得的遊戲。
網友@diglloyd評論道:“完全同意。不這麼想就會陷入那種經典的“我的房子增值了三倍”的自我欺騙...而這實際上用了30年時間。更棘手的是還要考慮稅率因素——對於大額收益,稅收可能輕鬆吞噬至少1/3的“收益”。比如聯邦資本利得稅20%+3%附加稅,再加上像我這樣的加州倒黴蛋還要繳納最高13%的州稅。但至少這比黃金“收益”28%的聯邦稅率要好些,這也是投資實物黃金很愚蠢的原因之一。所以如果你投資成功且身處加州這類地方,除了貨幣貶值外,還要額外考慮36%的收益損失。在短期/中期內,這個稅收因素很可能比貨幣貶值的影響更大。”
對此,@AdamBLiv表示贊同:“確實。當你把貨幣貶值、還有那些該死的房屋維護/裝修的苦力活都算進去時,所謂的房產增值簡直不值一提。根本不劃算!”
網友@diglloyd補充:“CPI就是個笑話,M2更靠譜。但容我建議一個市場化的衡量標準?我們應該取這些指標中最高(成本最貴)的那個。如果MSTR的STRC、STRK、STRD、STRF等工具的名義收益率都在8%-12%區間,那麼我認爲最真實的貶值率應該採用市場對這些工具認可的數值——即:8%-12%的貨幣貶值率。若要較真,可以減去3%作爲實際回報率的估算(約5%-9%)。就我個人而言,根據我實際需要購買的商品和服務來測算,過去5年我採用10%作爲實際貶值率...而很多商品的實際年貶值率甚至接近15%。”
網友@FabioSi57695354評論說:“幻覺不在BTC,而在美元體系。如今1個BTC的購買力已遠超十年前。法幣需要通脹調整,因爲其價值被人爲操控;而BTC具有稀缺性、數學確定性和不可篡改性。真正的回報不是“100萬美元/BTC”這個數字,而是在2100萬固定供應量下持續增長的購買力。”
網友@Jasonke81574085則認爲:“如果你還在用現行體系來衡量BTC,說明你根本沒有真正理解BTC!正如傑夫·布斯(Jeff Booth)所言:“開放自由市場的自然狀態是通貨緊縮的。當商品價格相對於BTC趨近於零並持續下跌時,你的財富實際上每年都在增長。”
網友@retireErrant說:“確實如此。BTC的誕生正是爲了對抗貨幣貶值——如果你能找到其他同樣優秀的“黑馬”資產,我或許會考慮。但現實是,我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