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C能否冲上11万?#
比特幣突破107,000美元,目前報價105,000美元,距離歷史高點109,580萬美元僅一步之遙。你覺得比特幣能否刷新歷史新高,衝擊11萬美元?請分享你的分析和預測!
🔵 #AI 代理板块市值回升#
據CoinGecko數據,AI代理板塊總市值回升至68.62億美元,過去24小時漲幅1.2%。其中,VIRTUAL大漲18.5%,AI16Z漲7.1%。你看好哪些AI代幣?如何布局你的持倉策略?來聊聊你的看法!
使用以上推薦話題發帖,發布你的觀點與交易策略,每日發帖即可賺取社區成長值!
📌 每日發帖可獲得 100 成長值,解鎖專屬福利:評論高亮、動態裝飾、月度成長值抽獎等多重權益!
🎁 月度抽獎獎品包括 MacBook Air、精美週邊、熱門代幣等超值好禮!
立即發帖 👉 https://www.gate.io/post
更多成長值任務,請更新 App 至最新版,並在【動態】頭像旁點擊成長值圖標查看。
蘋果式AI 哲學:不著一字,處處落子
來源:雪豹財經社,作者:鏡宇cupl
頭顯元年還沒來
蘋果史上最貴的產品Vision Pro,發售首年的銷量目標被砍掉95%。
6月8日,據韓國媒體Pulse News報導,蘋果公司已將Vision Pro的今年的銷售目標下調至15萬台。彭博社早前消息顯示,蘋果最初對Vision Pro首年的銷量目標是300萬台。
這款似乎不被市場看好的新產品,擁有一次很典型的蘋果式亮相。
後發製人,不是行業“首發”,卻憑藉更強的技術和產品能力,配合獨特的交互設計、完備的生態體系,重新定義產品甚至行業。 iPod、iPhone、Apple Watch、Mac,莫不如是。
在我看來,Vision Pro不是更好的Meta Quest或PICO,而是基於空間交互的全新計算平台,XR領域的新物種。原因如下:
以上任意一點,Vision Pro都比同行表現出色,加在一起,說一句“新物種”不過分。
但今天的Vision Pro,未必能成為當初的iPhone。
即便強如蘋果,充分利用在產品、技術和生態上的絕對優勢,在逼近現有技術極限的基礎上打造出來的新物種,也沒能解決這種頭戴式設備最核心的問題——使用場景。
在已經有iPhone、iPad和Mac的情況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一個獨立的空間計算設備?
影音娛樂自然是首要場景,空間的延展確實能夠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演示視頻裡過半篇幅都是在介紹看電影的效果如何炸裂。蘋果還邀請了迪士尼CEO鮑勃·伊格爾(Bob Iger)為發布會站台,全世界最大的內容平台之一配合Vision Pro的沉浸式體驗,想想都讓人覺得興奮。
不過,蘋果只是想要造一台“空間版PlayStation”嗎?當然不是!
蘋果給出了一些很模糊的演示,比如在醫療領域可以用Vision Pro更好地看到器官的構造,比如學習。但只是一閃而過,完全沒有“言之鑿鑿”,反而更像是人為創造的“偽需求”,就像蘋果一直硬拗iPad Pro是生產力工具一樣。
受限且單一的使用場景,加上3499美元起步的售價,注定了Vision Pro還不足以開啟頭戴式計算設備的元年——它只是少數人的玩具。
相比之下,我更看好的是,隨著技術持續進步,這套空間計算能力可以跳出Vision Pro的產品形態限制,應用在更多設備和更廣闊的領域。而作為當下載體的Vision Pro本身,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蘋果保守了嗎?
一些聲音認為,蘋果在這一輪AI競賽上已然落後。 Vision Pro發布後,甚至有人發出批評:蘋果點錯了科技樹,當大家都在玩AI時,庫克卻搞起了頭盔,和整個科技界的浪潮背道而馳。
蘋果在AIGC上保守了嗎?
恰恰相反。蘋果可能是這個星球上在AI領域佈局最早、技術積累最多、產品應用範圍最廣的公司之一。
庫克曾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他也在使用AI聊天機器人,並對其感到興奮。他還透露,蘋果正在密切關注這項技術,並有一些獨特的應用場景。
事實上,蘋果在很多年就開始了在AI領域的探索,甚至早於大部分人的想像。
2011年發布的iPhone 4S上,已經搭載了當時令人驚豔的智能助手Siri,背後的核心驅動技術就是“NLP(自然語言處理)”,也就是今天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礎技術之一—— 讓機器理解人們說話的意圖。
周鴻禕在一次採訪中稱:NLP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誰參玩透了對語言的理解,誰就真正理解了這個世界,成為未來其它人工智能任務的底座。
隨後十數年間,蘋果以iPhone為核心載體,不斷迭代在AI領域的硬件和軟件能力。
在剛剛過去的WWDC 2023上,我們能夠看到蘋果在“機器學習”這件事上挑戰的全新高度。硬件領域,蘋果已逐漸轉移到M系列芯片,M2 Ultra芯片可以負擔大規模機器學習的性能需求,在某些場景和需求下甚至可以部分替代獨立圖形處理器。軟件領域,新一代iOS、iPad OS、MacOS、WatchOS甚至Vision OS,都大規模地應用機器學習來提升用戶體驗。
比如,庫克花了不少篇幅介紹的iOS 17輸入法改進,就是利用了Transformer語言模型,精準學習用戶的輸入習慣,預測輸入內容,大幅提升輸入正確性。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
總之,蘋果WWDC 2023一句都沒有提人工智能,但處處都是人工智能。
為什麼外界會認為蘋果在這波AI浪潮中顯得非常保守和落後?原因可能是:
綜上,蘋果在AIGC上不僅沒有保守,反而有足夠⻓期的投入和足夠深度的技術積累,以及足夠廣泛的應用。不僅如此,蘋果在AI潛在的落地領域也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成熟產品了。
微軟有Microsoft 365 Copilot,蘋果有iWork三件套;特斯拉有FSD,蘋果在自動駕駛領域也積累了很多年。
等待終極載體
蘋果在AI領域的佈局,我歸納為“處處不提AI,但處處落子AI”。在XR領域,或者說蘋果所謂的“空間計算”領域,同樣如此。
早在3D Touch時代,蘋果就已探索在手機上實現更多維度交互的可能性。再後來,Face ID、激光雷達攝像頭等看上去“平平無奇”的功能,被很多人吐槽根本用不到。但到今天,它們全部成為Vision Pro的基石。
這很蘋果。
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本質是不斷提升信息生產、消費和傳遞的效率。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已經可以看到兩個比較明顯的命題:一是信息獲取效率的極致,二是數字世界的邊界。
在第一個命題上,蘋果用iPhone牢牢佔據了移動計算的平台。 Vision Pro則是蘋果在第二個命題上,給出的答案雛形。這兩個命題不是各自獨立發展,而是相互交融,螺旋前進。
隨著移動互聯網式微,智能手機發展進入相對平穩時期,能帶來創新性體驗的產品越來越少,連外觀都鮮有變化。各大巨頭都在尋求新的計算平台,“空間計算”就是蘋果開闢的全新戰場。
但不得不說,這依然是一場庫克時代的蘋果式的豪賭。
過去,蘋果每一次抓住重塑行業的新機會,幾乎都是由喬布斯主導的,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天才般的產品感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今天的蘋果似乎缺少靈魂人物,它還能複現喬布斯時代的“現實扭曲力”嗎?沒人知道。
但今天的蘋果也早已脫胎換骨:數万億美元的市值,數千億美元的現金儲備,以及多年的技術積累和遠超喬布斯時代的資源投入。事實上,Vision Pro的誕生,正是在技術上不計代價投入的產物。
對蘋果而言,任何產品層面的競爭,背後都是生態的競爭。用戶買的不是iPhone,而是承載蘋果軟件和內容服務的載體。蘋果推出Vision Pro,同樣是出於長期生態競爭的考慮。
短期來看,蘋果推出Vision Pro是要吸引更多的開發者,為蘋果開闢全新戰場儲備足夠多的應用和服務,並不斷進行技術驗證和迭代,搭建一整套基於空間計算的生態框架。
因此,Vision Pro更本質的意義在於,通過Vision Pro這樣的產品,不斷拓展數字世界的邊界,進一步將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做更好的融合,帶來全新的交互體驗。這才是蘋果真正要做的——積累空間計算平台相關的技術和生態。
聽上去是不是很熟悉?這和iPhone、iPad的思路是完全一樣的,是一套得到過充分驗證的打法。
長期來看,空間計算平台的核心技術,包括但不限於空間信息採集、空間信息呈現、空間感知能力,以及基於各種傳感器的空間交互能力,很像自動駕駛需要的核心能力。
蘋果一直諱莫如深的“蘋果汽車”,或許才是空間計算落地的真正載體。
別忘了,蘋果從來都是一家消費電子產品公司,所有的技術積累,最後都會變成產品提供給用戶。未來10年,還有什麼比汽車更性感的消費電子產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