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User-a43bc48f
vip
幣齡3年
最高等級5
用戶暫無簡介
😜 @arbitrum 最近不光搞性能優化,還在底層存儲這塊下了狠功夫,Erigon 就是個典型代表。以前跑全節點動不動就幾個T的硬盤,普通人根本玩不起。現在 Erigon 把存儲門檻直接幹到了“人人可參與”的水平。
Erigon 最大的看點其實就是“極限壓縮”。據說相比老牌客戶端 Geth,它的存儲效率提升了 25 倍,RPC 性能也翻了好幾番。簡單講,數據還那麼多,佔的空間卻小了好幾倍。這對於想跑全節點但受限於成本的開發者、社區組織、小團隊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還有一點我挺認可的,Erigon 不是只追求便宜或者省資源,而是從根上把節點的運維難度拉低,讓更多人能參與進來。這不僅讓 Arbitrum 更省錢,也更去中心化了,節點越多、分布越廣,系統自然更抗打。
現在 Arbitrum 已經有 Nitro、Nethermind、Erigon 三個客戶端了,這其實不是單純的“多一個選項”,而是往真正多樣化、抗風險的方向發展。一個系統要穩定,不能所有人都跑同一個客戶端,那一出問題就是全軍覆沒。有了這些組合,Arbitrum 的底子真的厚了不少。
ARB-4.38%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最近 @arbitrum 明確表了態:AI 在鏈上不只是能跑,而且能玩出很多花樣。他們直接給了一份靈感清單,幫助開發者腦洞大開,從 NFT 到 DeFi,從交易到 DAO,全是能落地的方向。
比如,有團隊已經在用 Rust 寫合約,讓 AI 自動生成藝術品;還有 Agent 能自己升級自己的代碼,相當於自己給自己打補丁。更進階一點的,是搞交易策略的 Agent,不僅能下單,還能玩復雜交互,比如鏈上做市、Taker 交易,甚至跨鏈路由。你要是能做一個能完整執行 DeFi 套利流程的智能體,官方還說了會“加分”。
我個人特別感興趣的是他們提到的“社區 Agent”和“協作 Agent”。一個能輔助 DAO 成員管理提案、增強社區活躍度的 Agent,其實是 Web3 很缺的基礎設施。而協作型 Agent,比如能自己拆任務、分發給其他 Agent 完成,就更像 AI 裏的多智能體系統了,鏈上執行更具想象空間。
整體看下來,Arbitrum 已經不滿足只是一個低手續費的基礎設施了,它更像是在用實際資源去吸引 AI 開發者,把這個生態做得更智能、更動態。下一波鏈上創新,可能就不是某個 DeFi 產品爆發了,而是一個 AI Agent 在鏈上搞出一整套智能流程。這個場景,現在看起來是真的開始成型了。
ARB-4.38%
DEFI9.24%
AGENT1.22%
TAKER-11.1%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很多人提到 gTrade 只記得它原來是在 Polygon 起家,其實它早在 22 年底就已經到 @arbitrum 了,而且現在主力交易量和 TVL 幾乎都集中在這邊,說是主陣地一點也不誇張。
gTrade 選擇 Arbitrum,不是簡單部署個版本那麼隨便,而是真正把生態核心放在了這鏈上。不光是速度快、費用低、交易順暢,後面還要做鏈間持倉合並,把其他鏈上的流動性都集中回來,繼續以 Arbitrum 爲中心發力。
這周趕上 Arbitrum 搞 Chain Reaction 活動,gTrade 也搞了個福利——所有 RWA 市場減免 30% 手續費,只在這周,像美股、外匯、大宗商品這些都覆蓋了,感覺就是想把非 crypto 用戶也拉進來試一波。
另外他們還會陸續上新一批 RWA 市場,比如高熱度的股票、波動率指數,像 WTI 這種商品也在裏面。如果你本來就在用 Arbitrum,這波根本不用跳出鏈,就能直接玩傳統資產,而且交易體驗也很順。
現在來看,gTrade 已經不是單純的 Perp DEX,而是想往“全市場一站式交易平台”這個方向走,Arbitrum 是他們落地的關鍵節點,值得留意他們後續怎麼把這個局做大。
ARB-4.38%
RWA2.3%
PERP-6.26%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 @dYdX 發布了年度生態報告,看完感覺這個項目是真的在往“交易一切”的方向努力了,而且不是那種喊口號式的努力,是真的有數據、有進展。
首先,今年DYDX持幣人數翻了快三倍,從一萬多漲到五萬多,這說明願意長期參與社區的人越來越多,不只是來擼空投的那種。這種用戶結構的變化挺關鍵的,代表dYdX正在從一個“工具”慢慢變成一個真正的生態。
另外,全年交易量也漲了2700億美金,總體快逼近1.5萬億的累積交易額了。雖然現在交易平台很多,但能長期穩定增長的其實不多,說明dYdX抓住了自己的一套節奏,不靠刺激、不靠作秀。
還有個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社區居然自己上架了150多個新市場,全是去中心化治理搞出來的。這就跟傳統中心化交易所完全不同了,誰都可以提案、投票、上線,不用等官方點頭。
總的來看,這份報告不只是回顧數據,更是一個信號:dYdX 已經從一個衍生品平台,走向了更開放、更去中心化、更用戶驅動的未來。
關鍵是它在 @KaitoAI 上有榜單活動, @arbitrum 上的項目熱度也很高
DYDX-4.67%
ARB-4.38%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 @arbitrum 上鏈上隱私,基本都繞不開一個新項目:Fhenix。 把“加密計算”這事真正帶進了 Web3。
我們都知道鏈上的交易公開透明,看起來很公平,但問題也不少,比如別人隨時能看到你錢包裏有啥、做了什麼交易,這對一些需要隱私的場景非常不友好,像 DeFi 做倉位策略、企業數據處理、合規類產品這些,根本沒法上鏈。
Fhenix 用的是 FHE 技術,簡單說就是“數據在加密狀態下也能直接計算”,不用先解密再處理。以前你要用加密數據,就得先暴露一會兒,但 FHE 讓整個過程都在加密狀態中完成,這對隱私要求高的應用是大突破。
他們先是搞了一個基於 Arbitrum Nitro 的 L2,但那時候還是比較封閉的方案。現在他們升級出了 coFHE 這個“加密協處理器”,只要在合約裏加一行代碼,就能讓輸入輸出邏輯全程加密,而且只有數據所有者能解密結果。對開發者來說,這幾乎沒有學習成本,直接用熟悉的 EVM 寫就行。
Arbitrum 成爲他們的主陣地也挺合理的,畢竟速度快、費用低,基礎設施也成熟。現在這些加密計算的需求也不再只是概念,而是真正能落地的產品形態了。未來你在鏈上投 DeFi、跑 DAO、做業務,都可以保護自己的數據,不用擔心隱私裸奔。Fhenix 就是打開這個通道的第一步。
ARB-4.38%
DEFI9.24%
FHE-1.97%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1
  • 分享
虎琳vip:
嘈膩老木
Fhenix 選 @arbitrum 做主場,不是隨便選的,是挑了半天才決定下來的。團隊一開始就在找那種又快又穩、而且對開發者友好的技術棧,最終鎖定了 Arbitrum 的 Nitro Stack。
這背後有個關鍵點:Arbitrum 有完整的 fraud-proof 系統,這一點對 Fhenix 很重要。因爲他們做的是加密計算,得靠 WebAssembly 來運行 FHE 邏輯,而這個過程需要一個可以保證安全性和效率的底層。以太坊本身是沒法直接支持這些的,只有像 Arbitrum 這樣的擴展層,才真正讓這事變得可行。
現在他們把 coFHE 部署在 Arbitrum 上,其實只是剛剛開始。接下來 Fhenix 會發布更多工具、文檔,逐步把這個加密計算模塊推廣到更多 EVM 鏈上,同時也會探索真實的業務場景,比如合規、隱私數據處理、企業應用等等。
他們還和 Offchain Labs 旗下的 Tandem Studios 合作,目的是讓這套技術不僅能用,還要真的“好用”。未來鏈上搞隱私,可能就離不開 Fhenix 這一套底層解決方案了。
對開發者來說,現在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去接觸這個方向。不管是想做鏈上數據保護,還是準備做一些敏感領域的產品,可以看看 Fhenix 的文檔,先上手玩一玩。這類原生支持隱私的工具,以後肯定是越來越剛需的。
ARB-4.38%
FHE-1.97%
ETH-0.62%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1
  • 分享
虎琳vip:
嘈膩老木
最近隱私賽道有點苗頭,美國的資金好像又開始慢慢回來了,感覺市場在醞釀新一輪敘事。
$ZEN 之前就聽說要把主鏈遷移到 @arbitrum 或者Base ,這次確實也落實了,直接把主鏈遷到 Base,不是簡單拓鏈,是想借 Base 的流量和活躍度把自己拉上去,算是做了個比較大的下注。
@horizenglobal 本身就是老項目,早在 2017 年就在做零知識這塊,現在又開始發力,很可能是看準了隱私合規的機會窗口。Base 又是現在二層裏最有熱度的,ZEN 要借這個風吹一波也說得通。
從技術面看,走勢也比較健康,回調的時候成交量縮得挺明顯,短期均線撐得住的話,上面壓力區大概在 12,突破了就可能直接看到 15 到 20。
這類老項目翻新的標的,有點像冷門題材剛啓動的時候,現在還沒人太注意,反而容易埋伏到位置。先盯着不喫虧。
ARB-4.38%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它不是靠拉盤,而是靠系統化的收入模式,給自己造了一個長期可持續的“現金機器”。
它的收入來源現在已經非常多樣:
首先是最基本的交易手續費,這是每條鏈都能賺的,但 Arbitrum 上活躍度夠高,這一項就不小。
然後是 Sequencer 的利潤,也就是打包交易的排序權利,這背後其實就是一個低買高賣的套利邏輯。
更厲害的是 MEV 收入,Arbitrum 搞了一個叫 Timeboost 的機制,本質上是把交易優先權拍賣。誰願意多花點錢,就能先被處理——這就像高速公路的快車道,多花點錢能少排半小時的隊。
這個 Timeboost 實施才 44 天,就已經帶來了超過 100 萬美金的收益,年化來看大概在一千萬美元以上。
而且這裏面的 97% 收益都會進 Arbitrum DAO 裏,回到社區手裏,用於激勵開發、資助項目、或者做生態補貼。
還有一點比較少人注意到的,就是 Orbit 鏈的授權費用和 RWA 收益。Orbit 允許別人搭子鏈,其實已經是技術輸出了,而且可以收“牌照費”。而 RWA 的收益,就更接近傳統金融邏輯,是把現實世界資產收益帶入鏈上。
說白了,Arbitrum 正在做的,不只是“我們能處理多少筆交易”,而是“我們怎麼把這一整套運作變成源源不斷的收入”。
ARB-4.38%
RWA2.3%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隨着生態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圍繞 Arbitrum 形成的新實體也開始浮出水面:Entropy Advisors、AGV、Onchain Labs,還有 OpCo。
這些名字聽着有點像傳統公司的架勢,但運作方式卻非常 Web3。它們不是簡單附屬關係,而是各自獨立、模塊化運作,同時又通過 ArbitrumDAO 協同聯動。
換句話說,Arbitrum 正在從一個“技術團隊 + DAO”的結構,慢慢演化成一個真正去中心化的“生態網路”。每一個模塊都承擔一部分職責,有搞生態增長的,有專注技術開發的,也有做投資和治理的。
這其實挺像現實中的國家或公司體系,開始有自己的“機構分工”。DAO 不再只是個資金池或者表決平台,而是真正變成了指揮協調這些“Arbitrum aligned entities”的中樞。
這樣的結構,意味着 Arbitrum 不再依賴某一個團隊的生死,而是能靠一整套有機生態持續演化、穩步推進。
ARB-4.38%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聽起來可能有點誇張,但你仔細看現在 Arbitrum 的走向,不難發現它已經不只是個技術解決方案,而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經濟系統、治理機制,甚至是生態內的“基礎設施標準”。
它有兩個主打產品:
一個是 Arbitrum One,這是大家最熟悉的主鏈,DeFi 的 TVL 已經突破 25 億美金,生態很成熟。
另一個是 Arbitrum Orbit,這是他們的“Rollup 宇宙”,目前已經上線了 48 條定制鏈。任何項目方都可以通過 Orbit 去搭一個屬於自己的 AppChain,背後有完整的工具鏈支持。
這兩個產品組合起來,就是所謂的 “Arbitrum Everywhere”。用一句話說,就是“到處都有 Arbitrum”,讓生態真正分布式起來。
但更核心的一點是,它不只是建基礎設施,還能把價值鎖在自己生態裏。
ARB-4.38%
DEFI9.24%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DeFi、遊戲、RWA、AI 項目、各種 L3……越來越多開發者和用戶湧進來,不是因爲便宜,而是因爲這裏真的開始像個“自給自足的系統”。
去中心化的底子在,擴展性也有了,現在連資金回流機制都跑起來了,DAO 有錢、生態有活力,項目也能靠自身造血。
更關鍵的是,這一切可能還只是個開始。
你可以不關心治理、不研究技術,但如果你對區塊鏈未來有點好奇,Arbitrum 這個“數字經濟體”的雛形,絕對值得你盯緊點。
DEFI9.24%
RWA2.3%
L3-6.08%
ARB-4.38%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早上很早就把任務做完了,不過那時候 swap 卡住了,現在已經恢復正常,別拖太久,早點做完省得忘了。順便分享一下,我、現在手上已經攢了 2613 個 $PUMP ,感覺每天堅持下來,積累還挺快的。你們現在有多少了?
SWAP-6.21%
PUMP5.34%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這個階段是用來篩掉機器人的,真的算是終極測試了。大家別掉以輕心。
MemeX 那句“通過💩證明我們是人類”,聽起來很抽象,但越琢磨越覺得有點意思。
拉💩這個動作,確實只有人類才懂那種放松感。機器人再怎麼聰明,它也不會懂這種小細節。而 Meme 的精髓,很多時候就藏在這些“不正經”裏。
MemeX 想做的不只是 Meme 平台,更像是在挑戰現在 AI 泛濫的趨勢。真正有人味、有情緒的 Meme,是 AI 做不出來的。我們不是在跟機器拼效率,而是在守住一點“人”的底色。
如果你也在榜單上,就趁現在把該補的補上,把人類身分坐實。真正的人類,才有資格主導 Meme 的未來。
MEME-3.97%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它是Solana上的第一個“觀點市場”,玩法也很新:
你可以隨時發起一個觀點,然後系統會生成兩個代幣——一個支持的,一個反對的。別人可以根據自己認同哪邊來買入這兩個代幣,整個過程就是在用錢表達立場。
這些觀點代幣在鏈上是可以隨時交易的,而且價格會隨着大家的態度變動。簡單說,大家越認同你的觀點,“支持”那邊的幣就漲得越快。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某個觀點代幣的市值突破 69K,就能“畢業”上 Raydium,也就是進主流交易池,流動性鎖倉,LP直燒,跟一般山寨幣上市差不多了。
這個項目其實背後在做一件事:把“注意力”變現,用你的認知影響力換錢。觀點不再只是嘴上說說,它真的有價格、有市場,甚至可以成爲資產。
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看問題有角度,有判斷力,現在可以直接上去發起一個觀點,看看有多少人站你這邊,順便也能從中賺點幣。目前 平台已經開放了,可以去參與一下
官網:
SOL-2.67%
RAY-5.62%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而且 NEAR 的創始人不是一般人,他是《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作者之一——這篇論文就是現在所有主流大模型的技術基礎,他對 AI 的理解和判斷是非常前沿的。
雖然 NEAR 已經是老牌項目了,但市場對它的新方向還沒完全反應過來。價格幾年都沒太大起伏,可能也正因爲它一直在“默默搭底層”。
但從長遠來看,AI 的體量會非常龐大,誰能成爲它的鏈上運行底座,誰就能喫到最核心的紅利。
NEAR-3.37%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這背後靠的就是NEAR Protocol本身的基礎設施——快、簡單、易接入,沒有繁瑣的中間層,也沒有誰來收你“過路費”。你可以很快跑一個自己的Agent,連部署門檻都不高。
“用戶擁有未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結構性的設計選擇。在NEAR這個體系裏,不管你是開發者還是普通用戶,你都能成爲參與者,而不是數據的生產者和被動消費者。
簡單說,AI這條路可以有另一種打開方式,不是那種你付出一切只爲了用一個服務,而是你掌控一切,AI真正服務你。
NEAR-3.37%
AGENT1.22%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 話題
    1/3
  • 置頂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