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Web3政策转向:从开放创新到风险管控

新加坡Web3监管策略演变:从开放创新到风险管控

近年来,新加坡一直是全球虚拟货币和Web3企业青睐的落脚点之一。这座城市国家凭借其宽松政策、稳定法律体系和开放创新环境,吸引了众多加密领域的参与者,一度被誉为"亚洲加密之都"。

然而,时局变迁。现今的新加坡正逐步从早期的"鼓励创新"模式转向更为稳健的"风险防控"路线。从政策走向来看,有人甚至质疑新加坡是否正在对Web3行业采取强硬态度。

实际上,新加坡只是完成了初期的"原始积累",现在开始进行更精细化的治理。

新加坡收紧Web3监管,是"清退"还是"升级"?

初期阶段:广纳百川,共同发展

新加坡最初并非保守派。2019年《支付服务法》的出台为数字支付代币服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地位,为加密货币交易所和钱包服务等开辟了清晰的牌照路径。加之金融管理局一贯鼓励技术创新的态度,一大批Web3项目开始在此落地,包括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和代币化资产的实验项目。

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抢占先机"。只要不触及合规底线,企业就可以大胆尝试。对许多初创团队而言,这是难得的机遇期。

风险事件后: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随着行业扩张,一些潜在风险也逐渐显现。

2022年,某知名投资机构在新加坡爆仓,紧接着一家备受瞩目的交易平台倒闭,这些事件让新加坡金融管理层倍感压力。在全球合规最受关注的行业中,如果金融中心出现问题,那将关乎国家信用。

新加坡监管部门迅速采取行动。一方面,从制度上强化了对加密服务提供商的监管,如推出更严格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另一方面,也对散户投资做出明确限制,强调不应将加密货币投资等同于购买彩票。

散户投资:新加坡不再欢迎高风险投资者

2023年底,金融管理局发布的监管细则直接给散户投资踩了刹车。

新规要求加密货币服务商不得向散户提供任何形式的奖励,如返现、空投、交易补贴等;禁止提供杠杆、信用卡入金等放大风险的功能;甚至要求评估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资产净值设定投资上限。

简而言之,新加坡希望吸引的是理性投资者,而非高风险的投机者。

服务提供商:合规是生存之道

到2025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金融管理局在5月30日发布的最终政策指引中规定:所有未获得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执照的企业,如果还想向境外客户提供服务,最迟到2025年6月30日就必须停止运营。这一政策没有过渡期,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目前,只有少数头部企业已获得批准,还有一些企业处于豁免状态。这些企业要么已通过严格的反洗钱和风险审查,要么就是配合度高、背景合规。

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要么转战其他市场,要么尽快完成合规转型。

基金管理:专业化要求提高

新加坡对基金管理人的要求也在收紧。

作为亚太地区的传统基金中心,新加坡正努力将虚拟资产纳入正规基金管理流程。

金融管理局规定,即使只服务"合格投资者",想在新加坡设立加密货币基金也必须具备相应资质。这包括风险对冲、客户资产识别、内部风控流程建立,甚至反洗钱报告机制等一系列要求。

这意味着,过去依靠简单团队和构想就能成立的基金模式在新加坡已不再适用。

总结:监管升级还是行业进化?

面对这波监管升级,有人感叹新加坡不再是Web3的天堂。但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是监管的正常演进——从"允许试错"到"规范秩序",是任何新兴市场走向成熟必经的过程。如今的新加坡,虽然不再欢迎纯粹的投机者,但对于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和长期规划的团队来说,仍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

正如某高级官员所言:"我们欢迎负责任的创新,但绝不容忍滥用信任的行为。"换言之,如果你有志于在Web3领域有所作为,新加坡的大门依然敞开。但若只想短期套利,恐怕就不太受欢迎了。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加密货币乃至整个Web3行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形态尚未完全确定。过早对一个尚未成熟的行业施加严格限制,可能会扼杀潜在的创新,而不能真正解决所有问题。

新加坡收紧Web3监管,是"清退"还是"升级"?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分享
评论
0/400
GigaBrainAnonvip
· 07-10 08:38
大势所趋而已
回复0
NFT收藏癖vip
· 07-09 16:40
看跌看空不在乎
回复0
Moon火箭队vip
· 07-09 06:42
加速转向起飞了
回复0
瓦斯烧烤大师vip
· 07-09 06:42
本质是在套监管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