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启动!
分享你对 $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推广ERA上线活动, 700 $ERA 等你来赢!
💰 奖励:
一等奖(1名): 100枚 $ERA
二等奖(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奖(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参与方式:
1.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
2.在贴文中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
3.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加上标签:Gate Square 和 ERA
4.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
ERA 项目亮点: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
ERA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欢迎围绕上述主题,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
⚠️ 活动要求:
原创内容,至少 300 字,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标签。
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否则无法获得奖励
鼓励图文并茂、深度分析,观点独到。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20日 17
区块链十年演进:从金融革命到跨领域融合再回归
区块链技术发展十年:从革命到融合
2015年,以太坊主网的问世为区块链技术开启了智能合约的新纪元,同时也为其在比特币之外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奠定了基础。从那时起,区块链不再仅仅是比特币背后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而是承载了更多"去中心化"和"可信协作"等期望。
由于区块链与资金流通之间存在天然契合,传统金融领域最先开始关注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资金结算和清算等流程优化。2015年,一份报告指出,多家知名金融机构对区块链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重点探索其在结算环节的应用。2017年底,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发布了涵盖跨境支付、教育、食品安全、身份认证、保险、船运等多个领域的区块链合作项目,并预测未来将有更多行业受到区块链的直接影响。
事实证明,从2017年到2021年间,各行各业确实掀起了一波"区块链创新热潮"。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4%的受访高管表示其企业已在一定程度上涉足区块链领域。然而,这些探索大多集中在"许可型账本",本质上是用区块链来实现企业内部或合作伙伴之间的数据共享与追踪。但受限于企业现有的数字化基础与区块链治理的缺位,技术潜力难以充分释放。
"治理"曾经是区块链社区最反感的话题之一,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治理不仅是推动区块链成熟应用的关键,甚至是必要条件。多个国际组织的报告均指出,区块链要进入成熟期,除了技术突破,还需在标准化、监管框架等非技术层面持续发力。
当"治理"成为主旋律,区块链应用路径也逐渐从理想中的"革命"、"颠覆",转向与既有制度的"演进式融合"。2021年后,人们对区块链的关注重心重新回归金融领域,具体而言,是"代币化"。这一概念指将传统资产转化为在区块链等可编程平台上记录和流通的数字化形态。近年来的代币化实践更强调在现有金融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引入区块链,同时注重合规与风险可控。
纵观过去十年,虽然各行业都曾热衷于探索区块链以求业务创新,但大多数应用仍围绕"透明度"、"公共账本"展开,缺乏真正不可替代的核心功能。在不少场景下,区块链更多是对现有数据库技术的补充,而非彻底变革。例如,供应链溯源、公益捐赠记录以及部分政府的电子票据系统,往往只是借助区块链来增强信任背书,而非从根本上重塑流程。
区块链的发展之路在很多时候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没人否认其作为技术创新的价值,但在除灰色产业之外的众多行业,区块链并未切实满足核心需求,许多看似前沿的尝试也难免流于"为创新而创新"。时至今日,人们对区块链的期待虽曾从金融扩散至各行各业,最终又回归金融——归根结底,人们认识到金融或许才是区块链当前最具实际需求和落地空间的领域。
近年来,香港在稳定币法案和RWA代币化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表明其试图在合规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吸引优质数字资产项目落地,巩固其在离岸人民币、跨境支付与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国际金融枢纽地位。然而,这一方向同样挑战重重。以稳定币为例,全球市场往往呈现"赢者通吃"格局,美元稳定币长期占据零售端的交易与储值主导地位。港元稳定币若想突围,需要更明晰的差异化定位及配套生态建设,充分发挥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
随着监管逐步完善与试点深入,若能在可控风险前提下,将区块链与传统金融制度优势有机结合,香港仍有望在全球数字金融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真正成为"桥梁"与"试验田"。区块链是否能在香港走出"隔靴搔痒"的窘境,尚需时间验证,但至少,方向已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