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pto与AI的融合:从算力资源到智能体经济的演进之路

robot
摘要生成中

Crypto与AI的融合:从算力资源到智能体经济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之际,加密货币领域也在积极寻找与AI结合的方式。最初,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去中心化算力资源的聚合上。通过区块链技术,全球闲置的GPU和CPU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实现供需匹配,降低成本,并为资源贡献者提供透明公平的激励机制。

这一阶段的探索呈现出几个明显特征:

  1. 面向长尾市场:如某些项目聚合分布式GPU资源,降低轻量推理与模型微调的门槛。

  2. 强调灵活性:通过智能合约奖励机制,激活个人用户闲置GPU参与训练。

  3. 创新机制探索:引入模型竞争、子网机制,结合Web2资源,提供去中心化模型训练与推理服务。

  4. 结合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如去中心化地图网络、众包摄像头网络等,通过区块链协调物理设备,释放边缘硬件效能。

其中最具创新性的案例采用了开创性的子网结构,将AI服务模块化,每个子网拥有独立的矿工与验证者社区。其代币作为主生态燃料,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生态建设并获得收益。

然而,这一阶段的尝试也暴露出明显局限:纯算力市场竞争陷入价格战,去中心化推理性能不足,供需撮合缺乏应用层叙事。加密货币在AI世界中仍停留在底层基础设施角色,未能真正打通到用户体验层面。

真正点燃Crypto+AI领域的,是随后AI Agent叙事的兴起——让智能体走上链,使协议本身具备自主学习与交互能力,推动应用形态的根本革新。

AI Agent的兴起:Crypto+AI走向应用层

当去中心化算力市场逐渐稳定,Crypto+AI的探索也从底层资源迈向了应用层智能体阶段。这一轮转变,以链上AI Agent的兴起为标志,重新点燃了市场对Crypto+AI结合的期待。

最初,AI代币仍停留在文化现象阶段。许多早期项目以拟人化、娱乐化形象迅速聚集注意力,凭借社群共鸣和情绪扩散完成冷启动。其中一个代表性项目在短短三个月内迅速"进化",学会了创建代币、构建叙事、进行社交传播,并成功吸引知名投资者的关注,推动了"AI Agent从Web2接口跃迁为Web3替身"的叙事转变。

随着用户互动需求上升,AI代币开始具备初步交互能力。在主流社交平台上,AI开始以轻量化代理身份执行内容生成、信息检索等简单任务,从被动展示迈向主动响应。一些项目尝试通过AI来增强自身交互体验,如支持用户通过问答系统获取项目信息,让AI Agent成为链上项目的辅助引擎。

很快,AI Agent向更具垂直应用场景渗透。链上金融、NFT、数据分析、社交陪伴等领域,催生了大量专精型智能体。用户不再只是围观者,而能直接通过智能体参与链上操作、执行策略、管理资产。例如专注于链上市场情绪与热点追踪的项目,通过社交平台bot账号实现自动发布、用户互动、情绪解析和链上动态分析,成为Crypto+AI从感性叙事向理性应用过渡的代表。

真正的拐点,则是Agent框架和执行协议的出现。项目方意识到,单点智能体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链上需求,于是多个模块化框架相继诞生。它们支持人格建模、任务编排和多智能体协作,使链上智能体从孤立个体迈向系统化运行,Crypto+AI由此从简单应用接口,正式走向了"运行协议"的系统化阶段。

与此同时,Agent经济开始在链上萌芽。一些代表性项目通过AI Launchpad建立起了智能体自主发币、协议协作、社交传播的标准,推动了"AI原生经济体"的雏形诞生。

以某协议为例,它的核心愿景是让AI代理不只是单独执行任务,而是形成模块化协作的商业生态,与人类及其他智能体一起,共同创造、协作、交易。该协议建立在三大技术支柱之上,包括模块化的代理框架、代币发行平台和创新的链上协议标准。

其中最核心的创新,是一个让智能体能够自主交互、协作、交易,模拟出类似人类企业生态的经济体的协议。该团队曾以"柠檬水摊"实验,展示了五个智能体(创业策划、供应、法律、市场营销、评估)在协议下分工协作、链上完成业务流转的雏形。

目前,该协议正在孵化两大智能体集群:一个是自主媒体社群,由AI运营的内容制作机构;另一个是自主对冲基金,由AI驱动的去中心化资产管理系统。

另一个框架项目则通过新版本重构了原有插件系统,引入模块化任务编排与多智能体协作,同时推出新平台,降低了AI Token创建门槛。

这些项目的崛起,标志着Crypto+AI正从单纯资源撮合走向链上经济系统构建,从单点功能走向原生金融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迈向协作与标准化:MCP及其带来的新方向

随着早期热潮的退去和新兴趋势的涌现,Crypto+AI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洗牌。市场总市值已从峰值大幅回落,曾经获得高估值的普通Agent项目如今难以为继。这一转变标志着市场心态的变化——从追逐叙事回归到追求真正的产品市场契合度(PMF)。

在这样的背景下,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作为一个为AI应用而生的开放标准协议,成为了最契合当下需求的新催化剂。MCP是一个为AI应用设计的开放标准协议,用来统一大型语言模型与外部数据、工具之间的通讯方式。通过MCP,任意大模型都可以统一、安全地访问外部数据源和工具,不再需要复杂、重复的自定义集成开发。

围绕MCP的应用生态也在快速萌芽。一些项目依托可信执行环境为MCP应用提供安全、可扩展的算力支持,另一些项目则通过扩展MCP协议,聚合多链数据访问和Agent部署,搭建起了Web3中AI应用的统一数据层。

更重要的是,MCP为未来的Crypto+AI打开了全新的方向:

  1. 多智能体协作:通过MCP,智能体可以按职能分工协作,组合完成链上数据分析、市场预测、风控管理等复杂任务,提升整体效率与可靠性。

  2. 链上交易自动化:MCP串联各类交易与风控Agent,解决传统Web3中滑点、交易磨损、MEV等问题,实现更安全、高效的链上资产管理。

  3. 信息金融(InfoFi)兴起:基于MCP,智能体不仅执行操作,还能根据用户画像智能规划收益路径,推动从资金流到信息流的新金融模式。

小结:智能体经济的漫长演进

回顾过去,Crypto+AI的演进,是一条不断深化功能与提升实用性的漫长道路。从最初的娱乐对话代理,用轻量化的交互构建起社交身份;到逐步出现的Alpha分析与工具型代理,赋予链上经济更敏锐的市场感知;再到将自然语言直接封装成链上金融操作的DeFAI智能体,让复杂的DeFi世界变得一键可用。

整体来看,这是一条清晰递进的脉络:娱乐对话代理 ➔ 工具对话代理 ➔ 交易执行代理 ➔ DeFAI抽象层 ➔ 群体智能与多代理协作。每一次跃迁,都在拉近AI Agent与真实世界需求之间的距离。

正因如此,AI Agent的未来不再是简单的叙事推动,而必须建立在真实效用的基础之上。这条路将比过去任何一次叙事周期都更漫长,但也因为有了持续积累的实用性支撑,它所能打开的上限,远远超出想象。

AGENT1.47%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分享
评论
0/400
CoffeeNFTradervip
· 13小时前
搞了半天就真需求和协作呗
回复0
GateUser-40edb63bvip
· 13小时前
我被这波变革干懵了
回复0
ETH三明治侠vip
· 13小时前
炒币机器人+AI,香到不行~
回复0
SerumSurfervip
· 13小时前
这不就是炒作噱头吗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