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在经历了 2022 至 2024 年的行业整顿、信任危机与政策洗礼后,2025 年的加密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由机构主导的转型周期。随着监管框架日趋明朗、合规渠道全面打开,加密资产正逐步摆脱“边缘资产”标签,成为越来越多机构投资组合中的“核心配置”。本轮“机构化”浪潮的兴起,得益于一系列标志性政策与市场事件的推动:* 《Genius Act》通过,以及 SEC 于 2024 年正式批准现货比特币 ETF 上市(包括 BlackRock、Fidelity、ARK 等巨头),标志着合规入场的主流通道全面开启;* 香港《稳定币条例》出台,确立了稳定币发行牌照制度,构建起亚洲领先的加密资产监管框架;* 欧洲 MiCA 条例全面实施,统一了欧盟范围内的稳定币与加密资产监管,为跨境机构投资奠定法律基础;* 俄罗斯财政部表态,支持将加密资产“走出阴影”,为高净值投资者开放合规交易渠道;* 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入局,BlackRock、Franklin Templeton、Nomura、渣打银行等相继布局数字资产管理、托管、支付及底层基础设施。监管清晰化带动了市场信心的修复与资金结构的重构。根据 EY-Parthenon 于 2025 年发布的《Institutional Digital Assets Survey》,全球已有超过 86% 的机构投资者表示已参与或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资加密资产。Nomura 的研究亦显示,日本逾半数机构已将数字资产纳入其战略视野。在此背景下,本报告将系统梳理机构投资者布局加密资产的动因,聚焦其投资策略演变、配置路径分化与市场参与方式的转型,并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机构化时代”下加密资产市场的结构性机遇。## 机构入场动因数字资产由被视为“高波动”、“高风险”的边缘资产,逐渐演变为机构投资组合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配置。根据多项调研数据显示,超过 83% 的机构投资者计划在 2025 年继续或增加数字资产配置,且其中相当比例将“显著增加”。机构投资者的布局动因,既源于数字资产独特的资产特性,也受益于技术基础设施的成熟和对未来科技趋势的信心。### 2.1 高回报率与分散风险自 2012 年来,BTC 等加密货币的回报率明显高于黄金、白银、纳斯达克等传统资产,其中 BTC 的平均年化收益达 61.8%,而传统机构的投资组合正在面临边际收益递减。尤其在后疫情时代,高通胀与政策利率不确定性使得机构更倾向于寻找低相关性资产。研究表明:BTC 与股票相关系数在过去五年平均低于 0.25,与黄金相关性也低至 0.2—0.3 区间,与新兴市场(如拉美、东南亚)货币和商品的关系更趋独立。这使得加密资产成为追求超额收益、对冲系统性风险、优化夏普比率的重要工具。### 2.2 通胀对冲与法币贬值风险的战略需求自 2020 年以来的全球量化宽松使得全球主要经济体大类资产价格普遍上涨,通胀成为全球投资者的头号难题。加密资产(特别是 BTC)凭借“2100 万枚固定总量”的技术属性,被视为“数字黄金”,尤其适合作为对冲法币贬值风险的工具。BlackRock 首席投资官 Rick Rieder 曾公开表示:“从长远看,BTC 更像是一种价值存储工具,而非纯粹的交易媒介。”### 2.3 基础设施与结算效率改善长期以来,机构投资者对加密资产持谨慎态度的一个核心顾虑,在于其结算流程不透明、托管标准缺失、对手方风险过高。加密资产市场的早期形态类似“影子金融”,缺乏类似于传统金融中的中央清算系统、受监管托管机构以及标准化的风险控制机制。这使得资金的安全托管与交易后的资产清算面临较高不确定性,尤其对于大型资金体量的机构而言,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高风险。然而,过去几年中,整个加密资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质的跃升,尤其是在以下几个关键层面:* 托管服务进入合规轨道目前已有多家托管服务商取得了金融监管机构授予的信托牌照,为机构客户提供合规的资产保管服务。例如 Fidelity Digital Assets,为机构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托管与交易解决方案,并已将部分服务拓展至亚洲和欧洲市场。这些机构不仅能实现冷钱包隔离、多重签名管理等传统安全机制,还配合保险方案、防攻击系统和实时审计,提高资金存储的信任等级。* 清算系统与撮合机制趋于专业化在交易层面,原先的 CEX 与 OTC 场外交易流程因缺乏清算中介,常常存在延迟与对手方违约风险。Gate 等交易平台和金融机构开始引入更接近传统金融的结算与撮合机制。* 结算效率提升带来成本下降与风控升级在传统市场中,跨境支付与证券清算往往需要数天时间且成本高昂。而加密市场中的链上结算机制天然具有高效率、低中介依赖的优势,结合上文所述的托管与清算基础设施可以实现:T+0 的交易清算效率和 24/7 全天候运行机制,打破传统金融市场的时间限制,支持全球资产同步流通。### 2.4 技术驱动的未来业态参与机构进入加密市场,也是一种“押注未来科技方向”的战略选择。Web3、DeFi、RWA 等新兴领域可能重塑金融的服务方式与资产形态。例如:* 瑞士银行正参与 RWA 链上债券发行* 花旗银行推出了 tokenized deposit 实验平台* 摩根大通已部署 Onyx 项目实现链上企业结算在这些转型进程中,早期参与者具备先发优势。### 2.5 客户需求与新生代资产偏好许多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养老基金与保险公司,正在经历受众结构的“代际更替”。Z 世代与千禧一代更熟悉数字资产,客户倒逼机构必须重新审视其配置模型。富达 2024 年报告指出,近 60% 的千禧一代客户希望其退休账户中包含 BTC 或 ETH。这一变化加速了机构产品的多样化与通俗化发展。## 机构投资策略分析随着加密市场的逐步制度化和资产结构的成熟,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方式也日趋多元化。从“试探性建仓”到“组合策略构建”,机构投资正呈现出显著的分层化、策略化、结构化特征。本章从机构类型、操作风格与配置路径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不同机构在加密资产投资中的典型进场策略与资产偏好。### 3.1 按机构类型划分:异质化驱动的策略结构机构投资者并非一个同质群体,而是由不同风险偏好、配置目标、流动性需求构成的复合生态。典型代表包括家族办公室、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大学捐赠基金等,其在加密市场的投资路径展现出高度分化。#### 3.1.1 家族办公室(Family Offices)* 具备较高风险容忍度和资产创新接纳度,配置目标灵活;* 偏好早期代币项目、加密原生风险基金、链上收益策略;* 多采用直接持币、参与代币私募或通过 Web3 基金间接投资方式。**案例**:新加坡、瑞士多家家族办公室积极参与以太坊质押服务及 Web3 基础设施类项目(如 Rollup、预言机)的种子轮融资。#### 3.1.2 养老金与主权财富基金(Pension Funds / Sovereign Wealth Funds)* 追求长期稳定回报与宏观对冲能力,配置风格趋于保守;* 更倾向于合规产品,如现货 ETF、债券型 RWA(Real-World Assets);* 通常通过大型资管平台(如 BlackRock、Fidelity)间接敞口加密资产。**案例**:挪威主权基金 Norges Bank 在 2024 年度财报中披露持有 Coinbase 股权与 BTC ETF 产品,标志着主权资金正通过权益路径布局数字资产。#### 3.1.3 大学捐赠基金与机构基金(Endowments & Foundations)* 配置逻辑以技术创新与前沿趋势为主导;* 通过知名 Web3 基金(如 a16z crypto、Paradigm、Variant)参与;* 更倾向于早期赛道投资,包括 Layer2、隐私计算、AI+Crypto 等。**案例**:哈佛、MIT、耶鲁等捐赠基金长期布局 Web3 基金,在数据可组合性、基础协议层方面参与度较高。### 3.2 按操作风格划分:主动与被动策略并存机构对加密资产的操作风格可大致分为主动管理型与被动配置型两类,分别体现对风险收益结构与运营资源投入的差异化偏好。#### 3.2.1 主动型配置策略* 自建投研团队,深入参与链上数据分析与链下估值建模;* 策略涵盖套利、Staking、DeFi 流动性挖矿、Gamma(波动率)策略、协议治理等;* 强调策略灵活性与赛道前沿捕捉,投资结构通常涉及多链、多资产、跨协议组合。案例:Franklin Templeton 构建了加密基金管理平台,提供 Staking-as-a-Service、DeFi 流动性部署等服务,典型代表主动式策略的机构化落地。#### 3.2.2 被动型配置策略* 多采用 ETF、结构化票据、基金份额等形式间接持有;* 更强调净值波动的可控性与风险敞口的透明化;* 标的集中于 BTC、ETH 等高市值资产,偶尔布局稳定币收益类策略。案例:2025 年推出的「多元币种指数型 ETF」(Multi-Asset Digital Index Fund)受到养老基金、保险机构青睐,以构建低相关性资产池。### 3.3 按配置路径与资产偏好划分:从“买币”到“建体系”在实际投资操作中,机构已不再将加密资产视为单一标的,而是通过策略组合构建资产子体系。主要配置路径可归纳为三类:#### 3.3.1 主流资产配置(BTC / ETH)* 作为“数字黄金”与“Web3 操作系统”的核心资产,主流币种构成多数机构资产池的底层;* BTC 通常承担价值储存、通胀对冲职能;* ETH 代表对链上经济、DeFi、RWA 等生态系统的结构性押注。#### 3.3.2 赛道主题型配置* 聚焦高成长、高 Beta 的新兴方向,如 Layer2(Arbitrum)、模块化区块链(Celestia)、AI 驱动协议(Bittensor)、去中心化存储(Arweave);* 投资方式以早期私募、基金份额认购为主,适用于高风险承受机构;* 多用于博取结构性红利与中长期回报潜力。#### 3.3.3 基础设施与合规服务配置* 配置标的涵盖合规托管机构股权(如 Anchorage)、链上风控平台、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 被视为具备政策护城河与长期技术价值的非币类标的;* 适用于主权基金、大学基金等对“加密生态基础设施”具战略预期的机构投资者。### 3.4 小结:策略谱系的结构化演进通过机构类型、操作风格与配置路径的三维交叉分析可以看出,机构投资加密资产已远超“买币”层面,而是在构建一套“多策略、多路径、跨赛道”的结构化资产配置体系。这种策略谱系的演进,既反映了机构对资产性质与宏观逻辑的认知升级,也体现出对技术路径、治理结构和政策趋势的深度参与。未来,随着合规产品的不断丰富与基础设施进一步成熟,不同类型机构的策略谱系将进一步多元化并趋于精细分层,构建出加密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体系中的稳定锚点地位。## 代表案例在过去一年中,机构对加密资产的兴趣持续升温,多家上市公司与投资机构通过直接购入、增持或长期持有等方式,加码配置比特币(BTC)、以太坊(ETH)等主流加密资产。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出传统金融资本对加密市场的认可,也凸显了比特币等资产在通胀对冲与资产多元化中的潜力。### 4.1 Strategy微策略(MicroStrategy,纳斯达克代码:MSTR)原本是一家以商业智能(BI)软件为主营业务的传统科技公司,成立于 1989 年,长期专注于企业数据分析和报表服务。尽管产品覆盖多个大型企业客户,但在过去十年中,其主营业务增速缓慢,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面临增长瓶颈。在宏观环境变化、通胀压力加剧、法币资产回报率走低的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开始重新思考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企业资金的配置效率。2020 年,在时任 CEO 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的推动下,微策略开启了极具争议性但高度前瞻性的战略转型:将比特币作为公司主要的储备资产。2020 年 8 月,微策略首次以 2.5 亿美元购入 21,454 枚 BTC,随后在 2020 年至 2024 年期间,通过多轮增持将总持仓提升至逾 62 万枚,比特币购入总成本超过 210 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增持并非仅依赖公司自有资金,而是通过一系列资本市场工具(包括发行可转债、定向增发、ATM 股票融资等)实施“融资加杠杆”的策略,以放大 BTC 的资产敞口与收益潜力。这一机制不仅有效撬动市场资金,更将微策略逐步转变为一种“比特币 Proxy”(间接比特币敞口工具),其股价与 BTC 高度正相关,被投资者视为早期类 ETF 的替代品。这套“企业持币 + 市场融资 + BTC 资产重估”组合策略对微策略的经营面貌带来了深刻影响。2025 年 Q2 财报显示,尽管软件主业仍保持稳定,但 BTC 持仓的账面升值已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公司季度净利润高达百亿美元,股价年内上涨超 39%。这一结果不仅重塑了其资本市场形象,也显著增强了企业的流动性与资产负债表实力。2025 年 7 月初,Strategy 宣布以 24.6 亿美元购入 21,021 枚 BTC,使其比特币总持仓逼近历史新高。然而,随后两周内 Strategy 并未发布新的购买信息,市场普遍推测其增持计划或将暂时放缓。这种策略节奏的变化也反映出机构在应对市场波动时的灵活性与风险控制意识。作为第一家大规模持有加密资产的上市公司,微策略开创了一种“以比特币为企业资产底层”的新路径。其成功经验为后来者(如特斯拉、Square、Nexon 等)提供了样板,也在更大范围内引发了对“加密资产如何优化企业资产配置结构”的思考。从传统企业的角度出发,微策略的路径并非仅是投资行为,更是对抗宏观通胀、重构资本效率与博取市场重新定价的综合性策略选择。当前,随着比特币现货 ETF 的落地与机构入场通道持续扩容,微策略的“企业持币”范式正在从个例走向系统性趋势,为整个加密市场的机构化进程提供了坚实范本。### 4.2 Bitmine根据彭博社报道,Bitmine 目前持有约 83.3 万枚 ETH,市值接近 30 亿美元,成为目前以太坊持仓量最大的机构之一。Bitmine 的策略显著区别于传统比特币重仓型公司,其重仓 ETH 表明其看好以太坊未来在智能合约、L2 扩展与资产通证化方向的生态潜力。### 4.3 Metaplanet日本上市公司 Metaplanet 于近期增持 463 枚 BTC,交易总额约为 5,370 万美元,使其总持仓进一步提升。作为亚洲市场代表性的新兴比特币投资者,Metaplanet 的持续布局不仅响应了日本本土对数字资产监管逐步清晰的趋势,也可能激励更多亚洲企业进行资产配置转型。### 4.4 Sequans 与 GameSquare除了比特币,一些企业也开始布局其他主流加密资产。Sequans 近期新增 85 枚 BTC,累计持仓达到 3,157 枚,而 GameSquare 则加仓 2,717 枚 ETH,总持仓升至 15,630 枚。这表明部分机构正尝试通过分散配置 BTC 与 ETH,实现加密资产组合的优化。此外,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关注 Solana 等新兴项目,反映出对“新公链”赛道的关注度上升。## 未来趋势随着政策环境的明朗与基础设施的成熟,机构投资者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深度进入加密市场。这种趋势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宏观对冲需求、组合优化目标以及技术红利预期的战略性选择。加密资产的“非相关性”特征、高潜在收益空间,以及底层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日益重要性,共同构成了机构入局的根本动因。从投资结果看,尽管加密市场存在较高波动性,但主流资产(如比特币、以太坊)在过去几个周期中展现出较为稳健的长期收益表现。ETF 产品的迅速放量、链上基金策略的回报超预期、以及多策略基金在低相关市场环境下的相对抗跌性,均验证了机构资金的配置有效性。未来机构投资者参与加密市场的形式将日益多样化与系统化。从 ETF 与结构化产品切入、到 RWA 与链上证券发行的结合,再到成为生态系统的节点运营方与协议治理者,甚至通过 AI 模型驱动的链上策略执行平台实现“模型即投资”逻辑——这一切都预示着加密市场正从资本注入的阶段,走向深层次制度嵌入与治理重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先行的机构将不仅是金融投资者,更是新金融秩序的设计者与推动者。加密资产不再是投机者的游戏场,而将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br>**参考文献**- Ey, [https://www.ey.com/content/dam/ey-unified-site/ey-com/en-us/insights](https://www.ey.com/content/dam/ey-unified-site/ey-com/en-us/insights)- Our World Data, [https://ourworldindata.org/grapher/consumer-price-index](https://ourworldindata.org/grapher/consumer-price-index)- Stocklight, [https://stocklight.com/stocks/us/nasdaq-mstr/microstrategy/annual-reports](https://stocklight.com/stocks/us/nasdaq-mstr/microstrategy/annual-reports)- Bitbo, [https://bitbo.io/treasuries/historical](https://bitbo.io/treasuries/historical)<br>[Gate 研究院](https://www.gate.com/learn/category/research)是一个全面的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研究平台,为读者提供深度内容,包括技术分析、热点洞察、市场回顾、行业研究、趋势预测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免责声明**加密货币市场投资涉及高风险,建议用户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进行独立研究并充分了解所购买资产和产品的性质。 [Gate](https://www.gate.com/) 不对此类投资决策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Gate 研究院|机构投资者加速加密布局:趋势、动因与策略
引言
在经历了 2022 至 2024 年的行业整顿、信任危机与政策洗礼后,2025 年的加密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由机构主导的转型周期。随着监管框架日趋明朗、合规渠道全面打开,加密资产正逐步摆脱“边缘资产”标签,成为越来越多机构投资组合中的“核心配置”。
本轮“机构化”浪潮的兴起,得益于一系列标志性政策与市场事件的推动:
监管清晰化带动了市场信心的修复与资金结构的重构。根据 EY-Parthenon 于 2025 年发布的《Institutional Digital Assets Survey》,全球已有超过 86% 的机构投资者表示已参与或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资加密资产。Nomura 的研究亦显示,日本逾半数机构已将数字资产纳入其战略视野。
在此背景下,本报告将系统梳理机构投资者布局加密资产的动因,聚焦其投资策略演变、配置路径分化与市场参与方式的转型,并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机构化时代”下加密资产市场的结构性机遇。
机构入场动因
数字资产由被视为“高波动”、“高风险”的边缘资产,逐渐演变为机构投资组合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配置。根据多项调研数据显示,超过 83% 的机构投资者计划在 2025 年继续或增加数字资产配置,且其中相当比例将“显著增加”。机构投资者的布局动因,既源于数字资产独特的资产特性,也受益于技术基础设施的成熟和对未来科技趋势的信心。
2.1 高回报率与分散风险
自 2012 年来,BTC 等加密货币的回报率明显高于黄金、白银、纳斯达克等传统资产,其中 BTC 的平均年化收益达 61.8%,而传统机构的投资组合正在面临边际收益递减。尤其在后疫情时代,高通胀与政策利率不确定性使得机构更倾向于寻找低相关性资产。
研究表明:BTC 与股票相关系数在过去五年平均低于 0.25,与黄金相关性也低至 0.2—0.3 区间,与新兴市场(如拉美、东南亚)货币和商品的关系更趋独立。这使得加密资产成为追求超额收益、对冲系统性风险、优化夏普比率的重要工具。
2.2 通胀对冲与法币贬值风险的战略需求
自 2020 年以来的全球量化宽松使得全球主要经济体大类资产价格普遍上涨,通胀成为全球投资者的头号难题。加密资产(特别是 BTC)凭借“2100 万枚固定总量”的技术属性,被视为“数字黄金”,尤其适合作为对冲法币贬值风险的工具。BlackRock 首席投资官 Rick Rieder 曾公开表示:“从长远看,BTC 更像是一种价值存储工具,而非纯粹的交易媒介。”
2.3 基础设施与结算效率改善
长期以来,机构投资者对加密资产持谨慎态度的一个核心顾虑,在于其结算流程不透明、托管标准缺失、对手方风险过高。加密资产市场的早期形态类似“影子金融”,缺乏类似于传统金融中的中央清算系统、受监管托管机构以及标准化的风险控制机制。这使得资金的安全托管与交易后的资产清算面临较高不确定性,尤其对于大型资金体量的机构而言,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高风险。
然而,过去几年中,整个加密资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质的跃升,尤其是在以下几个关键层面:
托管服务进入合规轨道 目前已有多家托管服务商取得了金融监管机构授予的信托牌照,为机构客户提供合规的资产保管服务。例如 Fidelity Digital Assets,为机构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托管与交易解决方案,并已将部分服务拓展至亚洲和欧洲市场。这些机构不仅能实现冷钱包隔离、多重签名管理等传统安全机制,还配合保险方案、防攻击系统和实时审计,提高资金存储的信任等级。
清算系统与撮合机制趋于专业化 在交易层面,原先的 CEX 与 OTC 场外交易流程因缺乏清算中介,常常存在延迟与对手方违约风险。Gate 等交易平台和金融机构开始引入更接近传统金融的结算与撮合机制。
结算效率提升带来成本下降与风控升级 在传统市场中,跨境支付与证券清算往往需要数天时间且成本高昂。而加密市场中的链上结算机制天然具有高效率、低中介依赖的优势,结合上文所述的托管与清算基础设施可以实现:T+0 的交易清算效率和 24/7 全天候运行机制,打破传统金融市场的时间限制,支持全球资产同步流通。
2.4 技术驱动的未来业态参与
机构进入加密市场,也是一种“押注未来科技方向”的战略选择。Web3、DeFi、RWA 等新兴领域可能重塑金融的服务方式与资产形态。
例如:
在这些转型进程中,早期参与者具备先发优势。
2.5 客户需求与新生代资产偏好
许多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养老基金与保险公司,正在经历受众结构的“代际更替”。Z 世代与千禧一代更熟悉数字资产,客户倒逼机构必须重新审视其配置模型。富达 2024 年报告指出,近 60% 的千禧一代客户希望其退休账户中包含 BTC 或 ETH。这一变化加速了机构产品的多样化与通俗化发展。
机构投资策略分析
随着加密市场的逐步制度化和资产结构的成熟,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方式也日趋多元化。从“试探性建仓”到“组合策略构建”,机构投资正呈现出显著的分层化、策略化、结构化特征。本章从机构类型、操作风格与配置路径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不同机构在加密资产投资中的典型进场策略与资产偏好。
3.1 按机构类型划分:异质化驱动的策略结构
机构投资者并非一个同质群体,而是由不同风险偏好、配置目标、流动性需求构成的复合生态。典型代表包括家族办公室、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大学捐赠基金等,其在加密市场的投资路径展现出高度分化。
3.1.1 家族办公室(Family Offices)
案例:新加坡、瑞士多家家族办公室积极参与以太坊质押服务及 Web3 基础设施类项目(如 Rollup、预言机)的种子轮融资。
3.1.2 养老金与主权财富基金(Pension Funds / Sovereign Wealth Funds)
案例:挪威主权基金 Norges Bank 在 2024 年度财报中披露持有 Coinbase 股权与 BTC ETF 产品,标志着主权资金正通过权益路径布局数字资产。
3.1.3 大学捐赠基金与机构基金(Endowments & Foundations)
案例:哈佛、MIT、耶鲁等捐赠基金长期布局 Web3 基金,在数据可组合性、基础协议层方面参与度较高。
3.2 按操作风格划分:主动与被动策略并存
机构对加密资产的操作风格可大致分为主动管理型与被动配置型两类,分别体现对风险收益结构与运营资源投入的差异化偏好。
3.2.1 主动型配置策略
案例:Franklin Templeton 构建了加密基金管理平台,提供 Staking-as-a-Service、DeFi 流动性部署等服务,典型代表主动式策略的机构化落地。
3.2.2 被动型配置策略
案例:2025 年推出的「多元币种指数型 ETF」(Multi-Asset Digital Index Fund)受到养老基金、保险机构青睐,以构建低相关性资产池。
3.3 按配置路径与资产偏好划分:从“买币”到“建体系”
在实际投资操作中,机构已不再将加密资产视为单一标的,而是通过策略组合构建资产子体系。主要配置路径可归纳为三类:
3.3.1 主流资产配置(BTC / ETH)
3.3.2 赛道主题型配置
3.3.3 基础设施与合规服务配置
3.4 小结:策略谱系的结构化演进
通过机构类型、操作风格与配置路径的三维交叉分析可以看出,机构投资加密资产已远超“买币”层面,而是在构建一套“多策略、多路径、跨赛道”的结构化资产配置体系。这种策略谱系的演进,既反映了机构对资产性质与宏观逻辑的认知升级,也体现出对技术路径、治理结构和政策趋势的深度参与。
未来,随着合规产品的不断丰富与基础设施进一步成熟,不同类型机构的策略谱系将进一步多元化并趋于精细分层,构建出加密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体系中的稳定锚点地位。
代表案例
在过去一年中,机构对加密资产的兴趣持续升温,多家上市公司与投资机构通过直接购入、增持或长期持有等方式,加码配置比特币(BTC)、以太坊(ETH)等主流加密资产。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出传统金融资本对加密市场的认可,也凸显了比特币等资产在通胀对冲与资产多元化中的潜力。
4.1 Strategy
微策略(MicroStrategy,纳斯达克代码:MSTR)原本是一家以商业智能(BI)软件为主营业务的传统科技公司,成立于 1989 年,长期专注于企业数据分析和报表服务。尽管产品覆盖多个大型企业客户,但在过去十年中,其主营业务增速缓慢,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面临增长瓶颈。在宏观环境变化、通胀压力加剧、法币资产回报率走低的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开始重新思考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企业资金的配置效率。2020 年,在时任 CEO 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的推动下,微策略开启了极具争议性但高度前瞻性的战略转型:将比特币作为公司主要的储备资产。
2020 年 8 月,微策略首次以 2.5 亿美元购入 21,454 枚 BTC,随后在 2020 年至 2024 年期间,通过多轮增持将总持仓提升至逾 62 万枚,比特币购入总成本超过 210 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增持并非仅依赖公司自有资金,而是通过一系列资本市场工具(包括发行可转债、定向增发、ATM 股票融资等)实施“融资加杠杆”的策略,以放大 BTC 的资产敞口与收益潜力。这一机制不仅有效撬动市场资金,更将微策略逐步转变为一种“比特币 Proxy”(间接比特币敞口工具),其股价与 BTC 高度正相关,被投资者视为早期类 ETF 的替代品。
这套“企业持币 + 市场融资 + BTC 资产重估”组合策略对微策略的经营面貌带来了深刻影响。2025 年 Q2 财报显示,尽管软件主业仍保持稳定,但 BTC 持仓的账面升值已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公司季度净利润高达百亿美元,股价年内上涨超 39%。这一结果不仅重塑了其资本市场形象,也显著增强了企业的流动性与资产负债表实力。
2025 年 7 月初,Strategy 宣布以 24.6 亿美元购入 21,021 枚 BTC,使其比特币总持仓逼近历史新高。然而,随后两周内 Strategy 并未发布新的购买信息,市场普遍推测其增持计划或将暂时放缓。这种策略节奏的变化也反映出机构在应对市场波动时的灵活性与风险控制意识。
作为第一家大规模持有加密资产的上市公司,微策略开创了一种“以比特币为企业资产底层”的新路径。其成功经验为后来者(如特斯拉、Square、Nexon 等)提供了样板,也在更大范围内引发了对“加密资产如何优化企业资产配置结构”的思考。从传统企业的角度出发,微策略的路径并非仅是投资行为,更是对抗宏观通胀、重构资本效率与博取市场重新定价的综合性策略选择。当前,随着比特币现货 ETF 的落地与机构入场通道持续扩容,微策略的“企业持币”范式正在从个例走向系统性趋势,为整个加密市场的机构化进程提供了坚实范本。
4.2 Bitmine
根据彭博社报道,Bitmine 目前持有约 83.3 万枚 ETH,市值接近 30 亿美元,成为目前以太坊持仓量最大的机构之一。Bitmine 的策略显著区别于传统比特币重仓型公司,其重仓 ETH 表明其看好以太坊未来在智能合约、L2 扩展与资产通证化方向的生态潜力。
4.3 Metaplanet
日本上市公司 Metaplanet 于近期增持 463 枚 BTC,交易总额约为 5,370 万美元,使其总持仓进一步提升。作为亚洲市场代表性的新兴比特币投资者,Metaplanet 的持续布局不仅响应了日本本土对数字资产监管逐步清晰的趋势,也可能激励更多亚洲企业进行资产配置转型。
4.4 Sequans 与 GameSquare
除了比特币,一些企业也开始布局其他主流加密资产。Sequans 近期新增 85 枚 BTC,累计持仓达到 3,157 枚,而 GameSquare 则加仓 2,717 枚 ETH,总持仓升至 15,630 枚。这表明部分机构正尝试通过分散配置 BTC 与 ETH,实现加密资产组合的优化。此外,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关注 Solana 等新兴项目,反映出对“新公链”赛道的关注度上升。
未来趋势
随着政策环境的明朗与基础设施的成熟,机构投资者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深度进入加密市场。这种趋势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宏观对冲需求、组合优化目标以及技术红利预期的战略性选择。加密资产的“非相关性”特征、高潜在收益空间,以及底层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日益重要性,共同构成了机构入局的根本动因。
从投资结果看,尽管加密市场存在较高波动性,但主流资产(如比特币、以太坊)在过去几个周期中展现出较为稳健的长期收益表现。ETF 产品的迅速放量、链上基金策略的回报超预期、以及多策略基金在低相关市场环境下的相对抗跌性,均验证了机构资金的配置有效性。
未来机构投资者参与加密市场的形式将日益多样化与系统化。从 ETF 与结构化产品切入、到 RWA 与链上证券发行的结合,再到成为生态系统的节点运营方与协议治理者,甚至通过 AI 模型驱动的链上策略执行平台实现“模型即投资”逻辑——这一切都预示着加密市场正从资本注入的阶段,走向深层次制度嵌入与治理重构。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先行的机构将不仅是金融投资者,更是新金融秩序的设计者与推动者。加密资产不再是投机者的游戏场,而将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参考文献
[Gate 研究院](https://www.gate.com/learn/category/research)是一个全面的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研究平台,为读者提供深度内容,包括技术分析、热点洞察、市场回顾、行业研究、趋势预测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免责声明 加密货币市场投资涉及高风险,建议用户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进行独立研究并充分了解所购买资产和产品的性质。 Gate 不对此类投资决策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